【当代诗品】郭顺敏诗词集评:忘取山妻红盖头

作者:郭顺敏   2024年03月06日 09:50  中国诗歌网    2549    收藏

微信图片_20210917134211


郭顺敏01




郭顺敏 潍坊诗词学会发起人及创建者之一,潍坊学院原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党总支书记,系第五、第六届中国李清照辛弃疾学会常务理事,中华诗词学会理事,中国散曲研究会会员,山东诗词学会常务理事,山东作协会员,潍坊诗词学会会长,高密诗词楹联艺术家协会顾问;师从当代散曲家南广勋先生,第二届“山东省优秀诗人”,作品多次在全国性诗词散曲大赛中获奖,论文多次入选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散曲研究会学术论坛。




名家点评郭顺敏诗词18



题石门坊红叶(通韵)

郭顺敏


嫁娶云间十月楼,花堂喜语却含羞。

秋阳酩酊千年醉,忘取山妻红盖头。



【孙群评】:

描写枫叶有奇思,以刻画人物的手法刻画红叶,还赋予故事情节,十分生动。秋阳为新郎,大山为新娘,满山枫叶为红盖头,这婚礼够气派,这一醉千年,够久。全诗起承句做了铺垫,让故事完整了起来。



【吴长龄评】:

一场红得热烈醉得酥心的婚礼。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要素完备而非枯燥罗列,无一不充满诗情画意。三四句拟人手法尤为出彩,秋阳“酩酊”大醉,“忘取”山妻“红盖头“,活脱一贪杯忘情的醉郎。若非诗题点明“红叶”二字,读者尚不知已误入婚宴,浑然忘却是在观赏红叶美景。阅红叶之诗无数,此诗别具一格。



【范德忠评】:

郭顺敏会长的诗以浪漫主义的笔法刻画了一个人间仙境、爱情故事。既有外貌描写又有心理刻画:又”喜”又”羞”,典型的东方女性的情感表达方式。 新郎”秋阳”之醉并不是酗酒狂徒,而是为妻子美貌着迷而”千年醉”,“忘取山妻红盖头”也不就在情理之中了。由此可知,在汗牛充栋的以石门坊为题材的诗词中,此诗以其想象之奇幻、情感之浓郁而独具一格,必将成为传世之作。这首诗的生命力将超出我们的想象。此诗一见就难以忘怀,即使记不住词句,但记住她的浪漫主义的丰富联想,记住她的神妙的意境。石门坊红叶将因此诗而具有新的美学意义。


【李维东评】:

清代叶燮在《原诗》中,有这样一句话:“出而为情、为景、为事,人未尝言之而自我始言之,故言者与闻其言者,诚可悦而咏也。”所谓“人未尝言之而自我始言之”,就是要创新,就是要有巧妙的构思,新颖的意境。

古往今来,写景点诗词,极容易落入俗套,意象选用、意境构建容易雷同化、平庸化,人云亦云,而诗人郭顺敏的这首诗却是新奇兼备,实为上品佳作。

写这首诗,可贵之处在于一个新字——将石门坊红叶比喻为新娘的“红盖头”,这应该是作者写这首诗的灵感吧。用传统诗评上说法,这就是该诗的“诗眼”。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首诗有了个性鲜明的“诗眼”,就会引人注目,就会令人难忘,就会在作者与读者之间架起一道彩虹,直达心灵。

围绕“诗眼”,作者开篇就用了“嫁娶”这一拟人化手法,这里的“嫁娶”活动是发生在哪里呢?是什么时间呢?“嫁娶云间十月楼”!作者不说山顶,不说山间,不说野外,一个“云间”可谓是颇具仙味了,而且只能是神仙一般的感觉了。“花堂喜语却含羞”在此形容山上红叶在金色秋风中“喜语且含羞”,此处明着写婚庆嫁娶、花堂喜语,暗着赞美游客如织、红叶婆娑,意境之美,手法之变,耐人寻味。

前句写“云间”“花堂”之美。后句意境再次拓展升高,“秋阳酩酊千年醉,忘取山妻红盖头”,“秋阳”与“山妻(山林红叶)”拟人化的比喻为夫妻,意象的组合,意境的构筑,相互衬托、相互辉映,实在壮美,蔚为壮观,更是极具新奇。“秋阳酩酊千年醉”,正是具有阳刚之气、英雄之概、喜庆之颜的“新郎”的标配。而“新娘”的标配,不能缺的就是“红盖头”,首尾呼应。“忘取”一词是对“酩酊千年醉”的延伸刻画,精妙而生动,而且是“忘取”的恰到好处,否则,这里的红叶美景如何会红火“千年”?“山妻”什么时间最美最迷人?正是带着“红盖头”的时刻。这一场婚宴是如此的新鲜而惊艳!这样的意境构筑,这样的诗歌美感,会与石门红叶、与酩酊秋阳共存的。

石门坊红叶,在诗人郭顺敏的这首诗中被赋予了爱情的浪漫和壮丽的诗意!



父亲节寄思(通韵)

郭顺敏


父爱如山不是山,是山可作毕生攀。

思亲忍看窗前月,拂梦恐惊心上弦。

待懂深情人驾鹤,空留简墨训成篇。

清诗奉候菊香早,梓里云乡又一年。


【杨逸明评】:

女儿怀念父亲的诗,总有感人之处。首联连用三个“山”字,使人想起谈禅时常说的“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还是山”的三个境界。童年时依赖父亲,父亲自然是“山”。人长大了往往追求独立,有时真的不再把父亲当做“山”了。到了自己步入中年,父亲或已老态龙钟,或已驾鹤西去,这时才真正感到老父亲就是一座不可缺少的“高山”。这首诗的颔联写对于父亲的追思,颈联就是写这第三个阶段“待懂深情”之时而已经失去父亲的悲痛。遥望这座“毕生攀”的高山,却只能“清诗奉候”了。岂不痛哉!全诗读来甚是感人。这首诗的用韵,第一、二句上平声十五删,第四、六、八句下平声一先。所以作者注明了“通韵”,其实大可不必。古人只要不是参加科举考试,平时写诗在用韵上还是比较宽松的,有时甚至是全首邻韵混用。试举一例:杨万里《闻莺》“晓寒顾影惜金衣,着意听时不肯啼。飞入柳阴深处去,数声只有落花知。”押韵上首句上平五微,次句上平八齐,尾句上平四支。他也没有注上是“通韵”“新韵”之类的,我们又何必多此一举呢?



西江月•沿街卖菜的女人(新韵)

郭顺敏


行过烟村九里,推开水墨千重。青箩之上两盆红,唤醒山乡晨梦。

岂拒寻常琐细,只收和煦春风。清贫日子也从容,汗水回身抹净。



【南广勋评】:

从这首词,到《潍女》可以看出作者进步的鸿踪轨迹。作者的语言基础不错。但是,和化妆一样,总想浓妆,所以各种颜色乱抹。画的太花了。一定要注意画面要单纯,重点要突出。二稿路数对了。写诗,不必要摆出架势唬人。是咋回事说清楚就可以了。首先要把话说明白。把“汗水……”改为“汗水回头抹净”如何?或“回身”。这样更能突出性格,不当人面……




月下吟祭(通韵)

——读武昌医院院长刘智明烈士与妻子的微信绝笔泪题

郭顺敏


欠到凄凉一字陪,天堂无疫也伤悲。

死生契阔先撒手,恨不相拥千百回!


【宋彩霞评】:

白居易《与元九书》所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又想起一位诗人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我爱这土地》)从两汉开始,述情居多,至十九首,言情者十之八,而写景者十之二。所谓“情乃诗之胚”。作者此诗,属于偶然兴会,偶然兴会,必在情真景实。诗有实景,也有虚景,此作属虚景,是作者想象之景“死生契阔先撒手,恨不相拥千百回!”与虚景者李太白“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略约相似,是虚景而有味者,实在唯一时哀痛之中,遂援以物事于外,一时交集,万绪齐来。景物情事,唯我遣用,须臾一瞬。才有了杨逸明老师“能让人眼前一亮,喉头一颤,心里一动。”这样的感动。



诗意海棠(新韵)

郭顺敏


天生一串婉约词,每到秋来结古思。

知否帘风听雨后,绿肥红瘦有谈资。


【何其三评】:

首二句读后令人眼前一亮,用“一串婉约词”比喻海棠花,古今中外唯此一比,既新奇且绝妙,开局不凡。此绝脱胎于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却自得一段风流。



我的诗意人生(通韵)

郭顺敏


一寸诗心比海宽,灵光相悦小山前。

晓通今古岂拘细,阅尽阴阳可绕弯。

地大何妨输六尺,言轻也要正三观。

做人少点花花样,修到透明多简单。


【孙群评】:

前者在于行,后者在于言,言行皆高,三观方正。此二句类格言。唯“地大”一词可酌。“地大”而“输六尺”,牛之一毛也,何足为奇。观此用典,换“巷窄”更扣其事。就诗而言,略嫌空泛,拟题不宜白话。



夏日偶得(通韵)

郭顺敏


忙里题闲任付诸,宽心每在忘机图。

吟边禅意琴中淌,纸上溪声月下浮。

净雅偕来说菡萏,清凉原是有诗书。

小窗对坐茶君子,一册生津躁也无。


【隋晓理评】:

炎炎盛夏,诸事多不欲为,古人所谓“长夏江村事事幽”者。而诗人调琴悟禅,赏月听泉,观花读书,静坐品茗,闹中取静,忙里题闲,无一处不超然物外,无一事不淡然脱俗,此诚高人雅士。余最赏“清凉原是有诗书”句。古人避暑追凉,有“携杖来追柳外凉”者,有“开门小立月明中”者,而最高境界则是“我心有冰雪,不受暑气侵”,“热散由心静,凉生为室空”。静心读书,去浮去躁,故能“一册生津躁也无”,足窥诗人意趣之闲远高雅。



题刘树亮先生国画《喜庆丰硕》(新韵)

郭顺敏


挂起小灯笼,啼得柿柿红。

不嫌枝上挤,甜蜜在年丰。


【隋晓理评】:

题画之诗,盖起于宋代,依画作之内容,或抒发感情,或阐述意境,达到诗画互补,情景交融。通过本诗,可知画作内容为秋日霜来柿满枝,千颗万颗压枝低。以灯笼喻其圆红,用挤字拟其丰硕,甜蜜既是柿子之可口,亦为年丰之喜庆。语言清新,朗朗可读,诗情画意,相得益彰。东坡《春江》、王冕《墨梅》之属也。


邓寿康评郭顺敏送别“百姓书记”王伯祥(新韵)

郭顺敏


想起诗歌有的人,丰碑高耸在民心。

为官成败听身后,下野荣枯观暮春。

涕泪横流应鲜有,长街相送又重温。

千抔寿北深情土,万唤伯祥不朽魂。

(注:有的人,指著名诗人臧克家的诗歌《有的人》。)


【邓寿康评】:

此诗特色有三:一是以名家诗《有的人》切入,自然破题。为因有“丰牌在人心”者,“涕泪横流”情景方可信也。首联宕开诗境,从而引发后续诗情,可谓高着。二是陈情不落俗套。不直书人物功绩,而以成败听身后、下野论枯荣喻其在民心中所占席位之大之重,继而辅以送别人之多之痛的“鲜有”的场景,表达人们对逝者尊敬与悲哀之情,避却浅露颂辞,诗意浓郁而情感真切。三是结得精致。“千抔”“万唤”不仅将怀念哀思之情推上极致,还留有悠然余韵教人品味。



题孤山初雪图(通韵)

郭顺敏


疑是清辉满,有龙山不孤。

观麟青也似,捧雪近还无。

莽荡天风过,混元禅境出。

忠虔三五子,司马劝翻书。



【欧秋国评】:

初读此律,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格调高古,有一种久违了的亲切感。

本人提倡,写诗填词,就像写作文一样,全篇要有一个中心思想,有的作者写诗词,东一榔头,西一锤子,最后收起来看看,不知道,或者说弄不明白他表达了什么意思,纯粹凑韵凑句,此不可取也。

郭会长此律,可堪称是写诗的典范。首先,我们从架构上看,首联“疑是清辉满,有龙山不孤”,作者从感官上入手,用含蓄的手法写出了看《孤山雪景图》后对雪的清新感受,又用反弹琵琶的技法,写出了“孤山不孤”对山的感触和感叹,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特别是“有龙山不孤”一句,统领全篇,是整首诗的中心和魂魄,颔联、颈联、尾联均在其统领之下。应该这样理解,这里的“龙”不仅仅指“龙神”李坡,也指在这里“就寝”的历朝历代的王侯和贤达,于是,后面结合自己的观感,承上启下,娓娓道来。

颔联“观鳞青也似、捧雪近还无”一句,承上启下,以片片龙鳞比拟裸露的山石和地面,可谓栩栩如生,以“捧雪近还无”来表达雪景的稀疏,大有“草色遥看近却无”的高妙,此联可谓经典。

颈联“莽荡天风过,混元禅境出”,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将孤山的宏大气势,以及历代王侯贤达留给人们圣洁的精神寄托表达得淋漓尽致。高天厚土,莽莽丛林,山庙古祠,如仙境落凡,禅意倍出,给人以空灵、奇妙、如梦如幻的感觉,可见作者赏看此图用心可谓良苦,既体察入微,又独到奇特。

尾联“忠虔三五子,司马劝翻书”,作者以就寝于此地的两代淄川王和伯夷叔齐以及李坡等龙子龙孙的忠孝仁义的典故,教育子孙后代要牢固树立忠孝仁义的思想,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潍坊大地的淳朴厚重的民俗民风。此处,从暗处呼应首联,使整首诗都让人有浑然一体的感觉。

建议:一是颔联对仗不工,“观鳞青也似”改为“观鳞杳相似”,是否更好些;二是引经据典过于含蓄,一般人不好理解,特别是结句。



十一

巨淀湖游记(通韵)

郭顺敏


水墨浓情宕不开,一帧飞上小竹排。

耽诗未近芦花雪,便有清风带句来。


【西园子】:

点评:气韵生动,脉理清晰。起句“宕不开”言其静,承句“飞上”言其动,动静结合;“一帧飞上”,妙手偶得,上句描写湖景如画,自然而然欲留照一帧,而小竹排突然闯入镜头,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过渡自然;采用倒装写法,一则为了韵律相谐,二则兼顾主语一致,同时突出“小竹排”造成的“小惊喜”,无理而妙,新奇得趣。转结颇巧,“芦花雪”不经意点出游玩时节,由整体画面切换到局部个景,紧扣湖边景致,选材得当,上下照应不跳脱,从诗人“赏美景”升格到“觅好诗”,可见诗人心境,由实入虚,层层递进,通篇浑融。



【李维东】:

这首小诗精美之处有两个,一是“一帧飞上小竹排”。首先,这可以看做是一种倒装句手法,这里被诗人运用的自然而新巧,使得平凡变奇特,意境因此更动感、更诗意。其次,“一帧”与“水墨”相呼应,而且作为量词,“一帧”比“一幅”更好,一般而言,“一帧”是指影像动画中最小单位的单幅影像画面相当于电影片中的一个镜头,是属于动态的。后者指的是字画,是属于静态的。如果用“一幅”,则是形容湖如一幅水墨画,固然很美,然而不免过于流俗,美而无味,则与诗意相距甚远了,且缺少动感与灵气,缺少新奇与美感。

二是“便有清风带句来”。这是承接“耽诗未近芦花雪”,“清风带句来”,其实也是给诗人送来了灵感,承接的不仅自然,而且惊喜,恰如“一尾鲤鱼突然越出平静的江面”,颇有出其不意之美。总之,一个“飞”字,一个“带”字,在这里都被诗人赋予了灵气与新奇,从而让整首诗意蕴与内涵更加富有张力,令人回味去穷,爱不释手。



【林如月】:

这首七言绝句想象奇特,构思巧妙,令人过目不忘。诗人用字遣词颇见功力,“宕不开”“一帧飞上”“带句来”,佳句频出,自可回味。整首诗做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给人美的享受。正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十二

在酒泉惊见白杨树似孕一树白花(通韵)

郭顺敏 


一襟云海正连绵,指上雄关大漠烟。

看雪铺排山顶去,银花追到绿杨尖。

(注:所谓开白花,其实是白杨树叶子的另一面。)


【范德忠评】:

此诗气势宏大。前两句是诗人在飞机上所见之景:身边云海犹如衣襟,地面雄关大漠小如指上之物。美丽错觉产生后两佳句。诗人在嘉峪关下飞机时见到机场高速公路两旁白杨高耸,叶片背面银光闪烁,犹如白花盛开,且与对面远处雪山恰成一色。机场地势高,使人坐在车里觉得远处雪山直抵胸口。杨高山低,雪去山顶,花追杨尖,颇有孟浩然错觉名句“野阔天低树”之韵味。



十三

醒春

郭顺敏


细雨轻追杨柳风,小梅枝上润新萌。

多情最是无名草,踮脚争吟长短声。


【李维东评】:

这首七言绝句堪称精品,其欲扬先抑,平中藏奇;用词新巧,意境幽深。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个是标题:醒春,二字张力十足,一个“醒”字,韵味悠长。写春天的诗词很多,题目基本大同小异,出新出奇的却是极少。诗人用“醒春”做题,简单理解就是春天醒了,春天从睡梦中醒来,世间万物多姿多彩的美“梦”就陆续登台了。所以,该题目不落俗套,颇有个性,作者是花费了一番心思的。

第二是注重新巧。“细雨轻追杨柳风,小梅枝上润新萌。”这一句颇有新意且灵巧。其中的意象选用如细雨、杨柳风、小梅、新萌,看似简单而普通,意境平淡而净美,但是作者的灵气与巧思却藏于其中。细雨与杨柳风之间用了一个“追”字,而且是“轻追”。一个“追”字,细雨追风,突破了以往诗文中的风送雨的通俗表述与意境,反其道而行,颇觉有趣。小梅与新萌之间用了一个“润”字,这里的“润”字既呼应了前面的“细雨”,细雨在小梅枝上润泽新的萌芽,这里“润”比“绽”“育”“出”等更能体现初春细雨的那份美,更富有诗意与新意,也体现作者用心精妙。“细”“轻”“小”“新萌”,共同勾画了一幅初春的画面。再加上两个动词“追”“润”,使得整个意境脱俗而新颖,可谓诗意盎然。

同样都是上述这些意象,如果缺少新意与灵巧,就会显得通俗而缺乏韵味与新意。

第三个方面是最后一句。在这首诗的整个布局构思中,其实第一句仅仅是铺垫,是背景,而且是有些遥远的、淡淡的,同时又是不可缺少的背景。作者的“醉翁之意”并不在此。因此,笔锋突然一转,“多情最是无名草”,从古今诗词中常见的初春美好意象中,将目光拉近并聚焦到了“无名草”上来。无名草,顾名思义就是普通而无名的姿态各异的小草而已。作者没有继续渲染前面的“细雨”“杨柳风”,也没有继续渲染“小梅”“新萌”,而是将“无名草”推到了聚光灯下,并且抛出一句:“踮脚争吟长短声”。这一句恰如神来之笔,拟人化的手法被作者运用的淋漓尽致。“踮脚”“争吟”“长短声”,这是在写各种多情的无名小草吗?是在写众多无名草争相迎迓春天的到来,渴求细雨的滋润与和风的爱抚吗?答案是肯定的,但又不仅仅是这表层的答案。

诗人仅仅是咏春吗?仅仅是写景吗?如果到此为止,也不失为一首优美的七言绝句。再次回首品味这首诗,就会发现,诗人的用意并不是止于写景,而是还蕴涵着人生的哲理。春天的雨、风、杨、柳、梅都早已经那是诗歌意象中的“明星”了,一般来说写春天的诗几乎都绕不过这些“明星”,所以在渴望春雨的润泽、春风的爱抚上,它们无需焦虑,只要“胜似闲庭信步”就可以了。而各种各样的“无名草”,则必然是更“多情”、更发奋的,而作者偏偏用课一个“最”来形容“无名草”的多情。所以,“无名草”们在春风春雨驾临之时,争相踮起脚跟发出“长短声”,既是自然美景,也是人间情景。借此,作者也深情表达了对“无名草”不甘落后、敢于竞争品质的关注与欣赏,对“无名草”生机勃勃、奋发向上精神的赞美与讴歌。

尺水微澜意悠长,文学语言及运用需要出新、个性、灵性与张力,诗歌特别是绝句尤其如此。这首绝句非常值得研读与借鉴。



十四

临江仙•龙头蜈蚣风筝(通韵)

郭顺敏


小技独雕天趣满,老龙起驾游春。穿云破雾看来真。须呈丝样细,目带百分神。

笑向东风行醉礼,摇头摆尾迎人。一出山海作狂吟。飞腾藏梦脚,脊骨透族魂。


【李维东评】:

近日有幸拜读了郭顺敏会长的作品,她作品中充盈的灵气,独特的感觉,神奇的笔触,新鲜的意境,令人惊奇与赞叹。

古体诗词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的一个瑰宝,最讲究新、奇、灵、美。同样, 风筝是一项传统工艺,无论设计、制作、放飞还是欣赏,每一个环节都是一种诗意的美,都给人一种妙不可言的享受。无数文人墨客为此留下了诸多精美诗词,郭顺敏老师的这首词可谓独具其妙,令人陶醉。

该词开篇第一句却偏偏用一个“小”字开头,又一个“独”字承接,最后三个字“天趣满”,意境陡然升华,眼前豁然一亮,此处的“天”,我理解有两个含义,一是含有天然、自然、天成之意;二是视觉上有“天空”、“天地”的空间感觉。“趣”指意趣、雅趣、风趣之意,“满”则有丰满、饱满、充满。首句的“小”与“天”以巨大的视觉反差,将诗的意境铺展开来,既自然又突然。

自第二句开始,则是高山流水,千转百回,步步美景,一气呵成。先写外形:老龙起驾游春,一“驾”一“游”,将风筝的气势与悠闲表达得淋漓尽致。第三句的“真”,第五句的“神”,既赞美了工艺制作的高超,也抒发了春意盎然的心情。

写了形,再写神。“笑向东风行醉礼”,拟人化的将龙头蜈蚣风筝描写成一个有情有义有礼的“人”,喜欢东风的浩荡,喜欢东风送来的春天、春色与春意,笑与东风相拥,感谢东风的“伯乐”之功,感谢东风的相知、相伴、相托,将自己送上天空,放飞梦想,同时带给人间无限快乐。不仅如此,作者又以“行醉礼”之笔,进一步深化烘托。隐藏一个个“点头”致意的礼节,一个“醉”字,更是将龙头蜈蚣风筝的在风中的“潇洒”、“激情”充分表达出来。

“摇头摆尾迎人”,则点出了龙头蜈蚣风筝在空中的自由、欢乐之情,并且与在场的人们热情互动,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如诗如画,令人大快朵颐。

“飞腾藏梦脚,脊骨透族魂”。此处一“梦”一“族”,乃 画龙点睛之笔,升华了主题。龙头蜈蚣风筝寓意着龙之梦、人民梦、中国梦,在飞腾,而且这“藏梦脚”三字暗喻“马不停蹄”之意,寄托着中国人民奋起追梦圆梦的共同愿景。那挺直的脊梁骨展示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英勇顽强、自立自强的伟大精神!



十五

题卢山庄园(通韵)

郭顺敏


啼声方入镜,已醉绿千觞。

楼共天青色,话从生态乡。

有樱一任采,觅趣不觉忙。

仙气凭山势,漫吹梢月凉。



【李维东评】:

诗人、曲家郭顺敏会长的审美眼光总是独特的,同样诗中的字词句的运用也总是富有个性的。这首《题卢山庄园》诗,就是一个例证,特别是首联和尾联,美感十足,灵气弥漫,沁人心脾。

卢山庄园采风,这里明明是花香鸟语、绿意盎然,诗人偏偏不落窠臼,面对此景此情,诗人灵感之弦却是发出别样的诗韵,“啼声方入镜,已醉绿千觞。”从“啼声入镜”到“醉绿千殇”,从听觉、视觉到味觉,这种扑面而来的灵感,不仅仅是一见钟情,而是一见陶醉了。面对这一片片的绿意,一树树的绿意,“绿千殇”,运用神妙,既迷人又醉人。诗人的很多作品都有这个特点,首联开门见山,灵感如瀑,意境如潭。

“仙气凭山势,漫吹梢月凉”。尾联的意象组合与意境构筑颇有妙趣,出对“仙气凭山势”,点出了卢山因为有气势而有了仙气,结对“漫吹梢月凉”最为精彩,这里不说山风“漫吹”,而是“仙气”“漫吹”,树梢上的月亮因此很是凉爽、清凉。炎热的夏天,能够到这“漫吹梢月凉”的地方避暑休闲,岂不就是“飘飘欲仙”的感觉?



十六

新年诗画(新韵)

郭顺敏


清风早雪绿芭蕉,满纸纯真自顾描。

孰料暖阳出静笔,先人一步上东梢。


【范德忠评】:

在郭会长的诗中,人格化的景物与人物互动唱和,共同构成艺术形象之美。人因绿芭蕉透出新春信息而动情作画,然暖阳更进一步,形成春讯的更大波澜,具有更强烈的艺术冲击力。



十七

端午食粽感题(通韵)

郭顺敏


堆青角黍玉身白,草线绵柔任尔拆。

叶上偏粘一粒紧,抱香不肯下竹来。



【郭军民评】:

每逢端午传统节日,神州到处飘荡着粽香。

这是一首典型的咏物寄怀之作。借以死死粘在竹叶上的一粒糯米,比喻和赞美了屈原以及君子坚贞不屈与洁身自爱的美好品格;借以紧紧地缠在角黍上一根柔肠,抒发和表达了和屈子作者的情怀。这首作品真实感足、思想性好、艺术感强。

堆青角黍玉身白——首句由表及里。先描写粽子用翠绿的竹叶进行“外包装”,然后描写粽子用洁白的糯米进行“内窥镜”。一个堆字,多也,用词准。玉身是正义的化身,隐含屈子。多得不得了的以竹叶包裹着洁白的糯米的,这是翠绿角形的粽子,首句直接点题。角黍:粽子,外为翠青角形,内为抱团米粒,这本是咀嚼遥远,记忆悠长,不仅祭祀屈原的灵物,而且凝聚力量的象征。

草线绵柔任尔拆——承句结绳而拆。本意是任你拆下绵柔的草线和竹叶。实际上有一包扎和一拆开的对照动作,食粽的过程虽然全省略了,但不着“食粽”字而知品尝之味。更深层的“绵柔草线”如金针缕线紧紧缠绕的角黍,其实好像赤子的深情柔肠,紧紧缠绕在君子坚贞不屈与洁身自爱的思想上的“金字塔”,间接地写了屈子和作者的情怀。

叶上偏粘一粒紧——转句特立独行。作者选取的不是数百粒米,而是特写的一粒米。虽然看上去明写一粒米,但实际上暗写一个人,人就是屈子。随其意延伸,也有作者爱国思想的影子。偏粘一粒紧,可见心灵触动,借物发挥,恰到好处。

抱香不肯下竹来——结句余味悠长。时光的重叠,总在千年里无数个端午对安康的追问,抱着粽香的悠长,不肯从竹叶上取下来,不在舌尖直抵心灵的触动,而是因为屈子这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者留下了永远的烙记。

几言悟屈心犹壮,独巧如心发自新。这首诗咏物抒情,句句露中有藏,或明或暗,暗喻了屈子的高洁和君子人格,也有作者人格的自我写照。观其所制,也不乏缠绵蕴藉,意味深长。


【丁丽萍评】:

点评动笔前,笔者刻意去查实了关于成语“妙笔生花”的详解。释义为“妙手神运,形象逼真,充满艺术感染力”。在此用于点赞郭顺敏老师的这首小绝,是最贴切不过了。全诗二十八个字,可谓用心独到,下笔即空灵。

时人关于粽子的题材,多为抒发对爱国诗人诸般怀念的文字。而此首另辟蹊径,从粽子本身形象着笔,白玉为身,青叶为饰,草线缠绵,极尽玲珑。而看似不起眼的草线,其实是粽子之所以能成为粽子的功劳卓著者。如果没有草线缠之,亦或者草线缠之不紧,粽子便不能在百滚之后而成美味。而食者如要饱其口福,必得细心解拆方能遂愿。偏是有一颗小小的饭粒,却又放出大招来,任尔使出浑身解数,终不肯离叶而去,全诗至此戛然而止。执念也好,初心也罢,终是为香而留,余味尽生。

这是一个诗者热爱生活,用心生活的见证。同时也是笔者对这首小绝一眼生爱,一见情衷的理由。



十八

西江月•雪词(新韵)

郭顺敏


好个梨花盖地,由它碎玉铺天。仙凡绝恋不知年,梦里清奇寻遍。

信有双蝶掠影,本来素魄惜缘。无声剔透到窗前,赠我冰轮一片。


【范德忠评】:

词作没有正面言雪,通过梨花、双蝶两个意象打展开。梨花寻梦是对美的追求,双蝶冰轮是审美的实现状态。追求和实现的结合,给我们塑造了一个优美的雪的形象。雪也?人也?还是交给读者去领悟吧。



编辑:邢建建

二审:牛莉

终审:金石开、符力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第422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2. 每日好诗第425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3. 每日好诗第425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4. 第五届“巴山夜雨诗歌奖”征集活动启事
  5. 久违了,携着泥土香的诗——与农民诗人田间布衣一席谈
  6. 第七届中国(海宁)·徐志摩诗歌奖征集启事
  7.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8. “爱中华 爱家乡”2024中国农民诗会征集启事
  9. 2024第二届“天涯诗会”征稿启事
  10. 遂宁诗歌周暨《诗刊》2022—2023年度陈子昂诗歌奖颁奖活动在成都举行
  1. 谢有顺:母亲的酒事
  2. “爱中华 爱家乡”2024中国农民诗会征集启事
  3. 胡弦:饮习酒如伴君子
  4. 每日好诗第425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5. 每日好诗第425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6. 诗有情兮情长存——纪念拜伦逝世200周年
  7. 2024“春天送你一首诗”征集选 |第十辑
  8. “我与《诗刊》的故事”征集获奖名单公布
  9. 赴一场橘花盛宴!中外文学大咖齐聚黄岩!
  10. 中国作协召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 专题研讨新时代文学更好助力乡村振兴
  1. 第七届中国(海宁)·徐志摩诗歌奖征集启事
  2. 谢有顺:母亲的酒事
  3. 中国作协召开党纪学习教育动员部署会暨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
  4. 每日好诗第422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5. 每日好诗第423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6. 东京梦华·《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征稿启事
  7. 张宏森:聚焦出作品出人才 为建设文化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8. 每日好诗第42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9. 一路高铁一路诗——赣鄱春韵火车诗会在江西举行
  10. 第419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6.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7.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8.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9.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