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碧薇诗集《立锥》出版

作者:综合   2023年11月08日 08:43   杨碧薇Brier    770    收藏

屏幕截图 2023-11-07 112440


杨碧薇诗集《立锥》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23年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行吟诗集,收入了作者多年来行走中国大地写下的诗篇。

全书分为三辑:第一辑《伟大的南方》书写中国南方;第二辑《一路向北》书写中国北方;第三辑《孤独图书馆》重点书写在行走中对历史、文明等议题的思考。




专家推荐




杨碧薇像一个“持摄影机的人”,她不满足于抒情,她的诗歌之眼尽览大地的野心是青春的,汉语新诗一直缺乏一颗强健的重新打量大地的年轻的心。杨碧薇诗歌的生殖力也是强健的,这关乎词与物原始而崭新的生成,探索汉语新大陆的勇气。不仅仅作为一个女性,更作为个人呈现她身体亲历的自然与历史的人性现场,呈现她富于女性质感的生存境况和私密花园。


——王超(电影导演、作家)

最早接触杨碧薇的文字是她的乐评,让人非常惊艳,因为她洞察的不仅仅是音乐本身,更是复杂的人性。后来了解了她的经历并读到了她的诗集,发现她的才华和灵气真的是独树一帜。尤其是她的行吟诗,总是述事巧妙而富于创新。浓烈的抒情性以及和谐的音乐性让人叹服,特别是她的文字的解构,超乎想象地精妙。都说“音乐比文字响亮”,因为人类历史上音乐的出现要比文字更久远,更有想象空间,但我觉得杨碧薇的行吟诗歌完全可以作为音符的一种象征。这可能与她丰富的游历有关,也可能与她的音乐因子有关,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她的灵感与勤奋。想起那段著名的歌词,“是谁把彩云留下,是谁把青山留下,是谁把诗篇留在人间”,我能肯定的是,杨碧薇在《立锥》里,会留下动人的诗篇。


——王江(著名乐评人、前《音像世界》编辑)


《成都东站站台》一诗里显示的对时空回环交叠的捕捉能力,其实是碧薇写作屡试不爽的本领。在《立锥》这本集子的更多作品里,作者痴心命名浮游于世的明灭感,更兴奋于发现行旅中隐蔽的熟悉和友好。具体到诗歌的编织,她常采取的策略是:虚构甚至变身为抒情主体,寄灵于所遇之物,所思之象,来进行诗行的铺陈建筑。或凝神刹那的悸动与感怀,或聚焦时光停驻的细微标记。


——颜炼军(青年学者,评论家)


访谈中的旅行

张媛媛:旅行为你的创作提供了很多灵感和素材。你的许多散文记录了自己的旅行见闻,但与游记不同,你的创作往往具有一种历史与记忆的宽度,就像《便携式文学简史》里中世纪的朝圣者。请问,旅行本身为你的散文创作带来了什么?


杨碧薇:你的解读很准确,在写旅行题材的散文时,我确实是有意避免将它们写成简单的游记的,所以我会融入一些个人的思考和经历,采用杂糅的写法。旅行为我的创作带来很多惊喜,比如素材、灵感、视野和感受力。我去年写过一篇《贝尔法斯特海怪》,记录了在大西洋上的一次航行。若非有亲身经历,人是很难体会到海洋带来的孤独感的。这种孤独感在很多文学作品中都有,而通过旅行,你能切实地领会到它的况味,消化它,把它内化为你创作的一部分。


——张媛媛访谈杨碧薇:《散文、旅行和跨文体写作》,《中国校园文学》2020年11期。


1


花语:你曾在蚂蜂窝旅行网做专栏作家,他们还给你颁过一个“年度旅行家”的奖,旅行是否丰富了你的人生及诗歌内质,对人的精神品质也是一种提升?


杨碧薇:是。其实我对旅行的要求很高的,这里指的不是物质条件,而是它对个人精神的影响及塑造。我坐过几十个小时的长途火车,从呼和浩特去满洲里,从浙江海宁到广西百色。在柬埔寨首都金边被人抢劫过,手机、现金、身份证、银行卡全都没了。我也曾在青海西宁,和很多陌生人挤在青旅的狭窄房间里睡过。至于一个人照顾沉重的行李,对我来说已是家常便饭,我的独立也与旅行同质。


为了旅行,我吃过不少苦头,但也不断地看到世界的美妙。今年一月,我去印尼潜水。其实我不会游泳,但是换上装备就毫不犹豫地跳进了海里。印度洋的海水暖暖的,将我包裹在其中,我不断往下沉,看到越来越多五颜六色的珊瑚、海葵、海星,一群群斑斓的热带鱼自由地游来游去,阳光穿过水面,投下一束束光柱。周围很安静,只能听见自己呼吸氧气时的咕咕声。我仿佛已置身另一个空间,同时,我是孤独的,我必须一个人面对一切。这就像是人生,越来越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越走越孤单,但是你还得走下去。二十岁时,我在昆明的一家书店买到了杰克·凯鲁亚克的《在路上》,有句话我记得很深:“我们破破烂烂的手提箱又一次堆放在人行道上,我们还有更长的路要走。不过没关系,道路就是生活。”


——花语访谈杨碧薇:《我内心有很坚定的摇滚》,中国诗歌网,2016年11月24日。

2


仲伟志:你的经历有很强的纵横感,云南、广西、海南、陕西、北京……不同的地域,应该给了你不同的文化营养。昭通、昆明、百色、南宁、海口,这些地方的共同点就是远离文化中心,有着与内地平原地区不同的文化逻辑。生态上更接近自然,民族文化里更具有酒神精神,很少被观念化,因此也更接近诗歌的本质。实际上在你来到北京读博士之前,一直生活在文化上保持着一定的诗性和巫性的地带,我觉得这有利于你创作中的那种超越性、感觉性。你觉得呢?


杨碧薇:以前我没有刻意想过这个问题。我素来认为,文学创作确实会受到地域特征的影响,但地域性并不能涵括文学的全部。不过,来到北方之后,再重想地域性议题,倒是有新的体会。不说别的,先说那种时空转换感,就足够强烈了。在我的故乡,星空并不是一种奢侈品。小时候我最爱看星星。那时我有一套关于宇宙知识的科普读物,我就对照着书上的图去找星座。我还常常想,在地球之外有没有别的文明,那里的人们如何生活,我要怎样才能和他们碰面。越想,我就越惆怅。后来到了北京,你知道的,这里的星星太奢侈,如果是雾霾天,就什么都看不见。前年我和朋友去巴厘岛,晚上,十多个驴友聚在别墅的院子里打牌。但我说我要去看星星。他们说星星有什么好看的,我说,有的星座在北半球看不到,只能在南半球看,我已经下载了一张南半球的星座图。他们开玩笑说学霸的世界果然不一样。那天晚上我如愿地与自己独处,对照着星座图,找到了南十字座。


除此之外,在不同的地方,人们对世界的解释也是不同的。比如说悬棺。在昭通盐津的豆沙关有古老的悬棺,悬棺放在高而险峻的悬崖上,下面是关河水(金沙江的支流)。按现代科学的解释,远古时期的水位比现在高得多,先民们就划着船把棺材塞进峭壁的岩层里;后来水位下降了,悬棺就像是悬上去的一般。这是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科学家们还给出了其他几种解释。但我小时候听到的解释不是这样。我外公就是豆沙关人,他告诉我,悬棺里安葬的是僰人子(僰人)。僰人子是有翅膀的,能飞。每当族中死了人,他们就用翅膀托着棺材,把死人安葬在悬崖上。只有这样,人的灵魂才能自由。我外公是从小在私塾里读《四书》的,但他后来选择了跑江湖,儒家那套对他根本没产生什么影响。我觉得,民间对悬棺的解释包含着真正的诗性。盐津诗人樊忠慰的《悬棺》里就这么写,“一个死去多年的人/他想飞”,而最后,“一切都会永恒/一切都会绝望”。


所以说,地域差异确实是存在。而在我目前的生活空间里,诗性和巫性在剧烈地减少,更多的时候,它们基本就是一种缺席的状态。但我也并不因此就感到焦虑,因为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挑战,焦虑亦是文学创作的一种动力。


——仲伟志访谈杨碧薇:《再见,云南:女诗人的成年礼》,仲伟志搜神记,2018年5月11日。


3


崖丽娟:我们从地域边疆跨越到汉语疆界来谈你具体写作吧。你的诗集《下南洋》《去火星旅行》,一看书名就有行走特征,旅游的视角让你的诗歌天马行空,独具魅力,在汉语诗歌的疆界方面你做了哪些尝试和拓展?


杨碧薇:您说的“疆界”可以有多重理解,我就讲两个方面吧。首先,这些年我比较关注汉语新诗里的异域书写和边疆书写。2017年我开始写《下南洋》,并于2021年出版了诗集《下南洋》,而这个系列并没有完成,我以后还会写。“下南洋”一词,本身就包含着丰富的意义:地理、时间、历史、政治、文化……这是一个很大的写作宇宙,也是一个让我尽情玩乐、探索的乐园。


在边疆方面,2021年我写了一组新疆题材的诗。我只去过新疆两次,一次是吐鲁番,一次是喀什,这两个地方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带给我书写的冲动。另外,我也写过与新疆有关的论文。2018年,我在朋友秦晓宇的电影工作室看了王丽娜执导的电影《第一次的离别》,这是一部儿童片,讲述的是维吾尔族儿童的生活。丽娜是新疆沙雅人,这部影片就是在沙雅拍摄的。我看了后很喜欢,写了一篇影评,发表在2019年第7期的《电影评介》上,后来收入了我的批评集《碧漪或南红——诗与艺术的互阐》里。2020年7月20日,这部影片正式登陆院线,成为疫情以来电影院重新开放后公映的首部影片。2021年我写的一首诗《第一次的离别》就是以这部电影为故事背景的。2022年,我写了一篇研究新疆题材的汉语新诗的文章,以沈苇、蒋浩、李之平、苏仁聪等人的诗为例,今年又将此文做了一些调整,目前还未发表。这些研究从不同角度打开了我的视野,让我对新疆有了更多的了解,也帮助了我的创作。


云南是我想写的另一个边疆。我刚才提到了《小镇》《辛亥新春》这两首长诗,《辛亥新春》以我的故乡昭通为背景,写的是百年前的昭通。我虚构了一个“革命+爱情”的故事,穿插了昭通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掌故。对我来说,这首诗是一段经历的总结;写完后,我对故乡的理解、感情都更加立体纵深了。至于《小镇》,接下来我会写一篇文章详谈。现在我“重写”云南,还意味着写作方式上的变化:以前我零星地写过云南题材的诗,更多是依赖于自身体验,而现在我要用写《下南洋》的方式——我写《下南洋》时,不仅亲自走访,还查阅过大量资料,包括电影、书籍等;对于云南,我也意识到我应该补充自身经验之外的养料。前不久,我读了朋友孙骁教授的专著《废坏与整饬——雍乾时期云南吏治变迁研究(1726-1799)》,就很有收获。这本书不仅向我展示了一个特定历史时空下的云南(这个“云南”于我而言也是陌生的),还重洗了我关于“边疆”的认识。书中提到,改土归流是云南与内地政治一体化的开端,“雍乾时期云南地区作为文化边疆区域的属性实际上已逐步减退”;清代云南频发的疆臣贪腐案,恰恰证明了这种一体化——雍乾以来,“云南逐渐成为一处‘被想象的边疆’”。从政治一体化出发,孙骁更多地看到的是云南与内地的“同”,这明显有异于我们在文学领域对云南的“不同”(也即异质性)的期待视野与表现手段。孙骁是我的同龄人,与我恰好构成了有趣的对位:他是北方人(祖籍山东,长在甘肃),定居于云南;而我是云南人,定居于北方。他主要研究清代政治史与边疆史,在人生经历、治学路径等方面,都为我提供了对角线式的参照。这次阅读再次提醒我: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带着不同的期待视野去理解同一个事物,会看到不一样的风景;诗也如此,需要我们对它有“全面的发现”,哪怕最终我们选择写下的只是“片面的生动”。


——崖丽娟访谈杨碧薇:《抒情言志与社会实践》,南方诗歌,2023年7月25日。


4



编辑:简直

二审:牛莉

终审:金石开、符力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每日好诗第425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2. 第422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3. 每日好诗第425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4. “爱中华 爱家乡”2024中国农民诗会征集启事
  5. 2024第二届“天涯诗会”征稿启事
  6.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7. 以理想的诗意编织乡村的模型
  8.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9. 每日好诗第42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0. 中国作协召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 专题研讨新时代文学更好助力乡村振兴
  1. 中国作协召开党纪学习教育动员部署会暨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
  2. 每日好诗第42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3. 每日好诗第424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4. 除了诗歌美学,还应强调诗歌力学
  5. 细节是诗意生成和传达的强大动力
  6. 2024“春天送你一首诗”征集选 |第九辑
  7. 致敬巨匠,百年诗情!北京法源寺百年丁香诗会今日开幕
  8. 第421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9. 海峡两岸诗人在漳共品四月诗歌诗与城市光影——2024闽南诗歌节在闽南师范大学开幕
  10. 2024年橘花诗会诗歌征集获奖名单公示
  1. “东京梦华 ·《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 签约仪式暨新闻发布会在京举办
  2. 东莞青年诗人展之三:许晓雯的诗
  3. 2024年“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征稿启事
  4.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5. “唐诗之路,诗意台州”第八届中国诗歌节诗歌征集启事
  6. 东京梦华·《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征稿启事
  7. 每日好诗第419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8. 《中秋赋》中心思想
  9. 每日好诗第420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0. 中国南阳·“月季诗会”采风作品小辑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6.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7.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8.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9.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