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玉米

作者: 2020年11月30日11:03 浏览:4827 收藏 觉得不错,我要 赞赏

点击音频,听今日好诗


这些玉米爬上了房顶
是母亲装,父亲举,我抻着绳子拽
这些玉米,就可以叫粮食了
这些玉米长在地里叫庄稼
这些玉米还叫种子的时候
搅在一车又一车的驴粪里入土
胶皮轱辘压,黑驴蹄子踩,青石磙子碾
一场小南风儿吹过,一场小春雨儿下过
这些玉米拱翻了土坷垃
伸胳膊蹬腿地蹿,开始叫秧苗的这些玉米
费父亲的神,操母亲的心
打垄怕密了,耪草怕伤了,追肥怕少了
晴天怕蔫了,下雨怕涝了,刮风怕折了
这些玉米甩缨子,挂浆了,定粒了
父亲一遍遍跑,撕开皮掐,搓下粒嚼
终于爬上了房顶,这些玉米
母亲开始褪秸杆上的叶子,这些玉米
叶子火软,是烙饼,摊鸡蛋的好引柴
秸杆的火硬,母亲一捆捆绑扎
垛上垛,用两头拴着砖头的绳子系起来
终于叫粮食了,这些玉米
玉米挤着玉米一层层叠一层层垒
把沉甸甸的房顶压住,父亲挨着母亲打着的呼噜



点评

玉米,因为高产,因为分布普遍,除了作为人的基本粮食,又被当作畜牧业和养殖业的重要饲料,或者再加工,成为食品、医疗卫生、化工业等不可或缺的基材。在普通中国人的生存和生活之中,它显得平凡甚至粗朴,不如小麦细腻,也不如稻米晶莹,但却实实在在填饱了我们的胃腹,成为我们最方便获取的生存资源,最踏实的人生保证。换句话说,玉米代表的是一种朴实无华的瓷实的生活方式。

传统中国的生活方式是农耕,虽然现代的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但农耕生活的乡土记忆依然还是我们最习惯的原乡想象。《这些玉米》以玉米般质朴的语句描绘了这种作物凡俗而有用的一生:种子如何混杂在“驴粪里入土”,如何经受“胶皮轱辘压,黑驴蹄子踩,青石磙子碾”,秧苗如何破土而出,如何餐风饮露,如何挂浆定粒,褪下的秆叶如何贡献为灶膛里的柴火,摞放的收成如何堆叠成真正的粮食。这里,絮絮叨叨的农事就是中国人日出日入的年历,是老百姓瓷实无华的生活,那并列堆放的玉米,也犹如父母相依为命的人生,而父亲的鼾声则是岁月流走的不经意的节奏。

于是,中国最质朴的粮食——玉米,就悄然幻化成了普通中国人的生活样貌,生长、发育和收获的过程,就是我们凡俗、庸常的生命记忆的一部分,因为凡俗,所以亲切,因为庸常,所以温暖。

特邀点评:李怡




“每日好诗”点评专家名录

北乔 陈先发 陈卫 车前子 曹宇翔 程继龙 段维 耿占春 冯雷 顾北 顾建平 高昌 洪烛 霍俊明 韩倚云 何冰凌 简明 蒋浩 蒋登科 江合友 贾鉴 贾清彬 雷武铃 冷霜 李少君 李建春 李海鹏 李犁李云 李之平 李怡 刘向东 刘波 梁晓明 卢辉 罗振亚 马知遥 莫真宝 南鸥 钱文亮 任毅 荣光启 树才 师力斌 沈苇 谭五昌 唐翰存 田原 唐诗 吴投文 汪剑钊 王久辛 王士强 王海亮 西渡 向以鲜 杨碧薇 杨克 杨墅 杨四平 杨庆祥 杨献平 杨逸明 余怒 叶舟 朱必松 臧棣 张德明 张定浩 张清华 张光昕 周伟驰 周瓒 周燕婷等。

(以姓名拼音为序,排名不分先后)

“每日好诗”栏目主持:王夫刚




点击查看

“每日好诗”投稿专区

“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每日好诗创作谈”约稿启事

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诗人名录


温馨提示:

稿费、赞赏在线申请领取方法领取办法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投诉举报

赞赏记录:

投诉举报

举报原因(必填):
侵权抄袭 违法违禁 色情低俗 血腥暴力 赌博诈骗 广告营销 人身攻击 其他不良信息
请详细阐明具体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