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堂》头条诗人 | 韩东:大约只有雾知道

2019年5月第9期(总第185期)

作者:韩东   2019年05月21日 20:51  中国诗歌网    1934    收藏

9a2bbc38b89da6f0975a7d0ae26e1d5


韩    东             

 大约只有雾知道



悼   念 

 

有一条路是从家到医院到殡仪馆到不知所踪

他们说是从安适到病苦到抗拒到解脱。

这是一条直路就像一意孤行

他们说是轮回你会回到原来的地方。

当你离家时我们全都在这儿

而当你归来所有的人都已经相继远行。


有一条路是从家到楼顶到地面到殡仪馆到不知所踪

他们说是从痛苦到挣扎到终于解脱。

这是一条断头路你一意孤行

他们说就像轮回你会一次次回到楼顶。

当你在那儿时我们全都不在

而当你飞翔时所有的人都在下面爬行。


“到处都是离开家的路”——死者写道

但没有任何一条路可以带你们回来。


注:“到处都是离开家的路”,出自外外的诗作《来去之间》。



看雾的女人 

 

她立在窗边看雾

什么也看不见

于是就一动不动,使劲地看。

而我看着她,努力去想

这里面的缘由。


远处大厦的灯光从微弱到彻底消失

难道她要看的就是这些?

当窗户像被从外面拉上了窗帘

她也没有离开

背对没有开灯的房间

也许有影子落在那片白亮的雾上。


她看得很兴奋,甚至颤抖

很难相信这是一个刚刚失去慈父的女人。

大约只有雾知道。



失   眠 


有时,你无缘无故地失眠

不是为了一句诗,也不是为了某个人。

心中无事,以为可以睡一个好觉

但突然就醒了。你闭着眼睛把自己关在里面

睡眠所需的空间不是一个房间或者一张床

而是身体伸展或扭曲构成的黑暗。

你悬浮在那里,只有睡着了才会降落。

不是一个梦,也不是现实

只是一个空洞需要填补。

你的生活在此处豁开

失眠让其绽放—— 一朵黑色的无影之花。

一个大蘑菇。



死   神 


我想起他的眼睛,使劲瞪着

也许没有瞪但睁得很圆。

面色红润,像上了油彩

说话的声线也有变化。

似乎他从来没有这么精神过

无论病前还是病后。

有某种期待是陌生的,我说不上来。

他向我们展示走路、弯腰

手扶住病床栏杆转脚脖子

左转一下右转一下。

他的所作所为甚至可以称之为轻佻。

病房里笼罩着一片黄铜色的光

这个人几乎没有影子。

他是我岳父,但说到那会儿

我只能称其为“这个人”。

三天后我们收到噩耗

我又想起那片黄色的光

和医院外面下午的阳光无缝对接。



工作室 


这个地方在城市边缘,非常偏僻

到达时,街灯把林荫小路映得雪亮。

又静又亮。我的工作室就在这儿

但我不会工作到黎明。

我只是很偶然地来到了这里——

像某人的故居,和树林后面的江流

一样永恒。


仅仅是把影子映在那面白墙上

就足够幸运,更何况一道铁门

正为我徐徐移开。

我不想进入到那个幽深芬芳的院子里

为时尚早。

让我在外面站一会儿或走一会儿

走一会儿再站一会儿。



他的头发那么白 

——给钱小华 


平安夜,我们在天上航行

看见窗外的一轮明月

光芒四射,照进了客舱

照耀着坐在我身边的基督徒朋友。

他告诉我他梦见了上帝

耶稣拉着他的手走在阳光里。

“他的头发那么白,不

那么金黄,披垂在肩上……

我们就像父子一样……”

我的朋友五十岁

可耶稣永远是一个青年。

“他的头发那么白……

上帝可怜我这个孩子……”

这是可能的。然后

我睡过去了一会儿

半梦半醒之际涌起一阵异样的敏感

能感到我们正飞过云层下面的一个小村庄

似乎就是耶稣诞生的那个小村庄。

上帝是一位古老的圣婴

怜悯我们这些未来的老人,是可能的。

“他的头发那么白……”

像此刻天上的月色清辉。



隔墙有耳 


隔壁传来邻居的说话声,

孤单中不禁一阵温暖。

然后,我听清了,原来是法语,

这大大地出乎我的意料。

一样的琐屑和唠叨,嗡嗡的人声底蕴

和我们那也是一样的。

男人、女人、孩子,

杯盘的声音……

大约是周末聚会,他们吃饭一直吃到很晚。

亲切而内向,一定是在

讨论他们彼此的生活,

不像在议论世界。

这中间有几次意味深长的停顿,

仿佛我马上可以加入进去。



读海明威 


我在读一本三十年前的旧书,

书页已经发黄变脆了,

像被岁月之火焚烧过,

而火焰已经熄灭。

揭开的时候寂静无声,

它的分量变轻了。

这是我带在身边的惟一的一本书,

被置于包中或者枕边。

硬汉已死,译者星散,

书籍本身也岌岌可危。

只有那些打猎的故事永存,

并且新鲜,就像

在一只老镜头里看见了清晨。



默   契 


深夜,我们走在街上

听着两个人的脚步声

彼此不发一言。

有一种走向某处或者

任何一个地方的默契。

河边传来一个女人片段的笑声

那是被一个男人逗乐的(我猜)。

但听不见男人的声音。

这是另一种默契

滞留在此的默契。

我们很快地走过去了。


除此之外,深夜的事物就只有

眼前的这条直路。

河水奔流在附近的黑暗中。



两三个 

 

两三个朋友,两三个敌人

两三个家人,两三个爱人。

不能太多,但也不能

少于两三个。


现在,他们(两三人)

坐在这里和我吃一顿晚餐。

其中有我的敌人、我的朋友

有一个曾经是我的爱人。


一道光照亮了杯盘狼藉

有一个人此刻只是位置

是一把沉默的高背椅。

但无须加以增补

——已经到了结束之时。



马尼拉 


一匹马站在马尼拉街头

身后套着西班牙时代华丽的车厢。

但此刻,车厢里没有游客。

它为何站在此地?

为何不卸掉车厢?

就像套上车厢一样,卸掉车厢

并不是它所能完成的。

于是它就一直站着,等待着。

直到我们看见了它。

拉车的马和被拉的车隐藏在静止中

惨白的街灯把它们暴露出来。

如此突兀,不合时宜。

那马儿不属于这里。

我甚至能看见眼罩后面那羞愧的马脸。

你们完全可以在广场上放一个马车的雕塑

解放这可悲的马

结束它颤抖的坚持。

结束这种马在人世间才有的尴尬、窘迫。

没有人回答我。



一位诗人 


在他的诗里没有家人。

有朋友,有爱人,也有路人。

他喜欢去很遥远的地方旅行

写偶尔见到的男人、女人。

或者越过人类的界限

写一匹马,一只狐狸。


我们可以给进入他诗作的角色排序

由远及近:野兽、家畜、异乡人

书里的人物和爱过的女性。

越是难以眺望就越是频繁提及。

他最经常写的是“我”

可见他对自己有多么陌生。



风吹树林 


风吹树林,从一边到另一边

中间是一条直路。我是那个

走着但几乎是停止不动的人。


时间之风也在吹,但缓慢很多

从早年一直吹向未来。

不知道中间的分界在哪里

也许就是我现在站着的地方。


思想相向而行,以最快的速度

抵达了当年的那阵风。我听见

树林在响,然后是另一边的。

前方的树林响彻之时

我所在这边树林静止下来。


那条直路通往一座美丽的墓园

葱茏的画面浮现——我想起来了。

思想往相反的方向使劲拉我。

风吹树林,比时间要快

比思想要慢。



奇   迹 


门被一阵风吹开

或者被一只手推开。

只有阳光的时候,那门

即使没锁也不会自动打开。

他进来的时候是这三者合一

推门、带着风,阳光同时泻入。

所以说他是亲切的人

是我想见到的人。


谈了些什么我不记得了

大概我们始终看向门外。

没有道路或车辆

只有一片海。难道说

他是从海上逆着阳光而来的吗?

他走了,留下一个进入的记忆

一直走进了我心里。


(内容选自《草堂》2019年第5期)



诗评:韩东诗歌的“现象学”与“辩证法”

文/张厚刚


韩东诗歌的写作如果从1977年上大学算起,已有40多年的历史,他的诗歌理论及其诗歌创作,深深影响了一代诗人,在中国当代诗歌史上具有革命性的意义。

《大约只有雾知道(组诗)》是韩东近年来创作的十四首诗。题目依次分别是:《悼念》《看雾的女人》《失眠》《死神》《工作室》《他的头发那么白——给钱小华》《隔墙有耳》《读海明威》《默契》《两三个》《马尼拉》《一位诗人》《风吹树林》《奇迹》。这一组诗大多取材于目之所遇的日常事件,但韩东诗歌中“日常事件”,克服了通常意义上“日常事件”所呈现出的芜杂、零星、孤立等,而成为一个精神性的整体。一个个日常的、卑微的词在韩东的诗里,自己成为了自己,自己显现自己,自己运动自己,在这种运动中显示出“物自体”充盈的精神性光辉。从这个意义上说,韩东的诗是他的“现象学”,也是他的“辨证法”。


韩东执着于“日常事物”的呈现,他拒绝意识形态对诗歌的浸染。有不少学者把“口语化”、“口语化写作”等标签贴在韩东的额头上,这实在是一个误解。韩东的写作对象、写作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具有“日常性”、“口语化”的表面样征,但实际上,他的“日常事物”是经过“现象学”处理过的,是“精神”的外显,与现实生活中芜杂、凌乱、孤立的“日常事物”完全不同,而是有精神运动轨迹的带有某种必然性、整体性、自为性的“日常”。韩东所采用的诗歌语言多取自“口语”这倒是事实,但“口语”只是韩东诗歌语言资源的一部分,而这种口语是经过韩东拣选、清洗的,其凝练性、表意性、指向性突出,这就避免了词语在诗歌中向前运动时的语义损耗,与此同时的,韩东认为“最重要的莫过于语气,或者说腔调,在语气中,说话的语气是自由的,最本质的,最能表达独特性的。”韩东对“口语”的征用,更多地是借助于“语气”来实现的。

在《隔墙有耳》这首诗中,对口语中 “隔墙有耳”这个词汇进行改造、汰洗、加工,使其恢复了词之本意,并带上了特殊情景下的情感底色。《隔墙有耳》写的是法国西部的一个小镇圣纳泽尔。在汉语语境中,“隔墙有耳”这个词,被文化的强大惯性“污名化”太久,一般指隔一道墙有坏人偷听。韩东却在这里恢复这个词的本义,以诗的名义为这个词做出了有人性温度的辩护。“隔壁传来邻居的说话声,/孤单中不禁一阵温暖。”这句写“孤单”的句子让人心生感动。“说话声”不是来自“面对面”,而是“隔壁”,不是来自“亲友”,而是“邻居”,不是“汉语”,而是“法语”,是在他乡听到的异于母语的声音,但它毕竟是人类的声音,恰恰是这样一种声音,却能使“我”“不禁一阵温暖”:


一样的琐屑和唠叨,嗡嗡的人声底蕴

和我们那也是一样的。

男人、女人、孩子,

杯盘的声音……

大约是周末聚会,他们吃饭一直吃到很晚。


也就是说,这些日常生活“琐屑和唠叨,嗡嗡的人声底蕴”是诗人感到温暖的事象,“这中间有几次意味深长的停顿,/仿佛我马上可以加入进去。”在这首诗中,我的“孤单”尽管写得平静、克制,云淡风轻,但却是静水流深,蕴含着巨大的动人力量。


现象学的要义就是“还原”,把事物本身从“思维”中退回到“存在”中去,使“意义”悬置,使事物本身自己呈现自己。韩东认为“世界的空无正是他的全然无意义,正是意义所在。”这种现象学还原的方法,使事物呈现出多种可能。

组诗中多次写到“死亡”如《悼念》《看雾的女人》《死神》等。一个诗人的死亡观是他的哲学观的集中体现。韩东对认为“求死和求生至少在道德判断上是平等的”“人必须有为之而死的对象。”“人活着并不是为了抗拒死亡,人活着是为了寻找目的和意义,尤其是为了寻找死的意义。”(《偶像崇拜》)韩东诗歌中的死亡主题当然他的死亡观的体现,这与中国儒家伦理中“舍生取义”具有一致性,但主要的精神资源还是来自于基督教精神对世俗的超越性。

《悼念》这首诗是对一个逝者的“悼念”。 在中文语境中,“悼念”这个词有明确的意义所指:悼,本义为“恐惧”后引申为“悲痛”,悼念即指对死者悲痛地纪念。在日常生活中生死离别一直被视为人生最悲痛的事。在古典文学中不论是悼妻、悼妹、祭侄,都产生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大都能情动于衷、催人泪下。但这首诗所悼念的逝者身份不明。从字面上看并不怎么悲痛,而是让“悼念”这个事相本身自己呈现自己。诗人从特殊的、个别的“死”,上升到死之一般:“有一条路是从家到医院到殡仪馆到不知所踪/他们说是从安适到病苦到抗拒到解脱。”诗中谈论死亡,显然是在谈论“生”之整体的一个环节。作者写得内敛、节制、平静,把情感封存在文字内部,不扬厉、不铺张。解读这首诗的钥匙在于诗之后的注释:“‘到处都是离开家的路’,出自外外的诗作《来去之间》”,这一条小注在诗中对应的是:“‘到处都是离开家的路’——死者写道”。外外是南京诗歌圈、音乐圈的参与者,是韩东多年的朋友,外外生前,韩东对外外的诗几乎毫不知情,外外离世后,韩东才发现外外是“作为一个天才诗人”“写出了杰作”,外外逝于2017年9月26日,韩东对外外这个朋友怀有一种内疚:“毫无疑问,我的确怀有一种负疚心理,但这甚至不是忽略一个朋友造成的负疚,而是,对一个天才视而不见的难辞其咎。”

韩东在这首诗悼念外外,但已经超越了对具体人、具体事件,甚至具体的在场情感,而提升为普遍的人类的精神事相。而外外的诗句“到处都是离开家的路”犹如一座纪念碑、一块墓志铭,彰显出外外诗歌的某种传世品质。

《看雾的女人》这首诗中,“看雾的女人”“什么也看不见”,既然什么也看不见,那干脆不看就是了,可恰恰相反,“看雾的女人”“于是一动不动,使劲去看”,“这里面的缘由”却是:“背对没有开灯的房间/也许有影子落在那片白亮的雾上”,为此“她看得兴奋,甚至颤抖”。最后揭开谜底:“这是一个刚刚失去慈父的女人”。把一个女人对父亲的悼念写得极为平静,而又极为深刻。《死神》的题目是“死神”,但诗的内容却是写的“我岳父”,内容中没有一句是写“死神”的。“岳父”死前,“似乎他从来没有这么精神过”,但“三天后我们收到噩耗”。 “死神”和“我岳父”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文中提供的唯一证据是“我岳父”生前“病房里笼罩着一片黄色的光”,而死后“我又想起那片黄色的光/和医院外面下午的阳光无缝对接。”

“死神”在诗中显现为“黄铜色的光”“黄色的光”,这“光”沟通起了“我岳父”的“生前”与“死后”、“病房”与“医院外面”。到这里,“死神”与“我岳父”在共同的“光”中成为一。从而完成了对“死神”的转递和塑造。作者处理这类“死亡”主题,并没有陷入日常的情感逻辑,落脚到散文化的抒情陷阱之中。而是通过“赋予日常”以哲学的“普遍性”,避开了情感渲染对事物真实(真理)的干扰,保证了诗歌艺术的纯正品质。


韩东的诗具有某种程度的“目之所遇”的在场性。他的生活、他的行动中具体情境是他写诗的驱动力。这些诗大都有“因物起兴、随势赋形”的自由质地。“事物”的自我运动与“词语”的自我运动合为一。

《他们的头发那么白》这首诗副标题为“给钱小华”,其写作机缘起于飞机上的一个信基督的朋友的一句话引发的。“他的头发那么白……/上帝可怜我这个孩子……”;《隔墙有耳》写于旅途中的圣纳泽尔,起于隔壁一家的声音;《马尼拉》出自“马尼拉街头的马车”这个并无多少诗意的事件:


你们完全可以在广场上放一个马车的雕塑

解放这可悲的马

结束它颤抖的坚持。

结束这种马在人世间才有的尴尬、窘迫。


作者从这个目击事件中,几乎是自动地生出了“事件”的意义:“马”在人的世界里,已经失去了它以往的价值,倒不如“解放这可悲的马”,结束马的“非”马命运。几乎所有的诗人都写过“诗人”题材的诗,而在这些诗里,无一例外地都包含着自己对自己诗人身份的体认。《一位诗人》里的“诗人”:“在他的诗里没有家人。”他诗歌中的角色有“野兽、家畜、异乡人”。《风吹树林》中“风吹树林”作为一种近乎无聊的日常事象,“风吹树林”这个词自己为自己寻找展延的出路,从自然之“风”到时间之“风”,再到思想之“风”,一个词在诗中经历了它自己的历程,并显现为一种可表述的现象。

韩东是看重事物实存的现实处境,但同时也是看重语言作为自己而存在的自身意义。他强调:“我们关心的是诗歌本身,是诗歌成其为诗歌,是这种语言和语言的运动所产生美感的生命形式。”“对现实语言的热情和信任即是对现实的热情和信任。诗人爱现实应胜于爱任何理想,无论是历史纵深处的传统理想,还是面对未来的‘全球化’的理想。诗歌对现实的超越,而非任何理想之表达。”

 “现实事物”与“诗”统一于韩东这个“诗人主体”这里,“事物”无一例外地都是作为诗人的韩东主体所统摄的事物,而“诗”也是“事物”内己存在着的“诗”。韩东《他们》第5 辑的封二上写到:“排除了其他目的以后,诗歌可以成为一个目的吗?如果可以,也是包含在产生它的方式之中的。”诗不再是为他的,而是自为的。诗自成自己的目的,而不是负载意义的手段。从为一个个卑微的词辩护开始,韩东着力“使诗成为诗”。韩东试图以“零度介入”的范式,冷静地从激情中抽身,以保持诗的尊严——诗生命的自足性,当然这是无法做到的。不过韩东保持了对诗歌艺术的探索,在他身上体现出:诗人的要义在于“写”诗的行动,而不仅仅是拥有诗歌产权的人。


作者简介

韩东,生于1961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哲学系,现居南京。中国当代作家、诗人,为“第三代诗歌”的标志性人物。写作诗歌、小说、剧本,导演电影、舞台剧。著有诗集、小说集、长篇小说、剧本、随笔集等四十余种。

59176bafd1d1e9f285cdfe1162de542


责任编辑:王傲霏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积极建构彰显当代中国特色的诗歌美学——“中华诗词传承与发展专题研讨会”综述‍
  2. 何为好诗——当代著名诗人论诗访谈录
  3. 批评家张清华访谈:理论与创作的双向奔赴
  4. “每日好诗直播间”走进中山大学通识教育课堂
  5. 每日好诗第421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6. 每日好诗第421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7.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8. 2024年“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征稿启事
  9. 第417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0. 第418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2. 中国南阳·“月季诗会”采风作品小辑
  3. 每日好诗第420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4. 张宏森:在新时代山乡巨变中开辟文学的广阔天地
  5. 东莞青年诗人展之六:莫寒的诗
  6. 每日好诗第420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7. 2024“春天送你一首诗”征集选 | 第五辑
  8. 东莞青年诗人展之五:莫小闲的诗
  9. 《诗刊》改版保定恳谈会暨《京津冀诗人》一周年纪念活动古城举行
  10. 2024第二届“天涯诗会”征稿启事
  1. 2024年“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征稿启事
  2. 中国作家协会致全国作家和文学工作者的新春贺信
  3. 每日好诗第415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4. 2024年橘花诗会诗歌征集启事
  5. 最后的高音:论吉狄马加 | 《作家》24年2月号
  6. 每日好诗第415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7. 新华社特稿丨习近平:文化传承创新的引领人
  8. 每日好诗第416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9. 第413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0. 每日好诗第41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6.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7.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8.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9.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