朵渔:中年必须为来路“埋单” 为归途负责

作者:曾璇   2019年04月17日 10:19  金羊网    558    收藏

 

一件连帽衫,一条牛仔裤,1973年生的诗人朵渔看起来很“居家”,看不出哪里“危险”。当年有过的“出格的想法”似乎都被读过的书和走过的路,按压在心底,表现出和中年男人气质相符的静水流深。

可写了《危险的中年》这本诗集的朵渔说,自己只是“尽量正常”。写诗20年,他看到“圈里”大部分诗人都是敏感度高、忍受度低,对自由的追求可以凌驾一切,但朵渔不。他保持着待人接物的“普通感”,从不刻意营造“诗人范儿”,“只让作品说话”,但其实内心的波澜起伏和矛盾挣扎都在,唯有时时“规范自我”。

当年诗里的狂野和如今诗里的自省、矛盾,如此统一,这是时光馈赠的礼物。

十多年前,朵渔曾在广州度过了一段野蛮生长的日子。在他眼中,那时的广州是文化最活跃的地方,如朝阳喷薄欲出,有最生猛的文人、最好的报人,“美食美景、美好的人,是诸多美好的集成”,如今想起平添几分亲切。

他工作十年后,辞职专事写作十年;为了儿子的学费,“重出江湖”;如今儿子的学费有了着落,他再度辞职,“是种解脱”。朵渔一年能写40-50首诗,在他这个年龄段的诗人里,算得上高产,他说自己已经写过第一个“二十年”,期待在写作生涯的第二个“二十年”,甚至第三个“二十年”,能写出更有思想性的诗篇。

相比起谈论写诗,今年读大三的儿子是他更热衷的话题。夫妇两人都是文科生,儿子居然一点儿没遗传到文学细胞,学了计算机专业,感兴趣的是探索宇宙星辰,而不是洞烛人性幽微。“儿子很少读我的作品,只说‘老朵又获奖了,我也要努力’。”他也时常困扰于中国式的父子关系,而这烦恼却让他更不像个诗人,倒有了居家男人的气质。

这个评价令他大喜:“这是对我的最大夸奖。”

我的写作就是 “生死爱欲信”

金羊网:您本人如何评价这次获奖的诗集《危险的中年》?在您已出版的诗集中,它占据怎样的地位?新诗集中有什么是一以贯之的,又有什么是横空出世的?

朵渔:去年,作家出版社出版了我的四本系列诗集:《追蝴蝶》《最后的黑暗》《危险的中年》和《在猎户星座下》。这也是我从1998-2018年二十年间的全部诗歌作品。《追蝴蝶》写于十年前,还有很多青涩之处;《最后的黑暗》是我辞去公职在家专职写作后出版的第一本诗集,充满了紧张和焦虑;《在猎户星座下》则是我专职写作十年后,又重新出来工作两年间写的一些作品,时间的匆促之感充满其间。《危险的中年》则写于2013-2015年。相对于另外三本诗集,《危险的中年》可能更专注、更纯粹一些,心态也更自如一些。

我不知道该如何评价自己的诗集,每一本都有自己的遗憾之处,写作本身就是一件充满遗憾的事。我说过,我的写作就是“生死爱欲信”,这些主题一以贯之,不断深化,最终将一个迷惘的、矛盾的、善恶交织的、天人交战的“人”的形象凸显出来。我的写作是慢慢成长的,写了二十多年了,很明显没有“横空出世”。横空出世的大多是流星,一以贯之才值得信赖。

金羊网:“中年”这一意象出现在您的不少作品中,您似乎赋予它很丰富的内涵?

朵渔:“中年”就是来到人生的中途,在此境地,道路往往已无可选择,来路渐渐由清晰变得模糊,想回到过去已不可能;而归途依然迷惘一片,似有似无,可能高耸入云,也可能万丈深渊。处此境地,你必须为来路“埋单”,担负起一个“人”的形象;你必须为归途负责,承担起一个“人”的尊严。“中年”就是日当午,就是夏时树,花开败,果未熟,要打起精神,结成最后的果实。“中年”也可以说是最危险的人生阶段,能否完成自己的一生,“中年”极其关键。我们周围很多写作者未到“中年”就结束了,是一种典型的“青春写作”;也有些写作者从“中年”即开始颓败,晚年落魄得不成样子。你最终能完成一个什么样的写作形象,“中年”是最为关键的转捩点。对我而言,既是人到中年,也是写作进入“中年”,青春的理想已经远去,人生的暮年还没到来,推石上山还有一段距离,还要挺住,不断努力,但还会寻求新的突破,这和挖矿差不多,每走一步都要突破,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金羊网:读到您的“如果没有另一个我对自己严加斥责/不知会干出多少出格的事来”,还有《我时常责备自己》,觉得很有趣也很熨帖,自省与自责,似乎一直是您诗歌的一个主题,这大概就是您说的“耻感”,如今到了中年,和您20来岁时的“耻感”,有何不同?

朵渔:这就是我上面说的“中年”之险境,正因为危险,所以要不停自省,严加自责,否则,“不知会干出多少出格的事来”。儒家文化的传统,做人要懂得礼义廉耻,要有羞耻之心。“耻”会跟随我们一生。20岁时,我感受到生而为人之“耻”,40岁的时候,这“耻”来得更加强烈了,而且还多了一个“罪”。你要时时体会到作为人的“耻与罪”,才能勉强走完这一生。

金羊网:您能具体说说对“耻与罪”的理解吗?

朵渔:对“耻与罪”的意识,是分阶段的,20多岁刚写诗时,是体会不到“耻感”的,那时候还沉浸在遣词造句的快感和自然情感的抒发中,少有理性的反思和自省;你要随着年龄和阅历增长,以及对社会、历史和自我了解得越来越多,才开始有自省,才会产生“耻感”。“耻感”更多是你对外界规范的一种反应,而“罪感”是你对自我认知的一种反应,是“我与我”的关系,比“耻感”更深入了。当你想到“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样的终极问题时,必然会触及到这种感受。

一直努力

建立诗歌与历史、现实的关联

金羊网:您的诗歌理想是怎样的?您曾说过痛感当代诗歌“无力”,那针对这种状况,您自己这些年做了哪些努力去实践理想?

朵渔:“痛感无力”也是“耻感”的一种,十多年前我就提出这样的看法,对社会有一种担当意识,想努力在诗歌里加入一些对现实的体悟、介入、批判。但诗本质上是种虚的东西,如果太写实,那就不是诗,是新闻报道;但如果没有实,则会越写越虚、越写越无力。怎么去平衡虚实,建立诗歌与历史、现实的一种关联,也许是我这些年的一些努力,但事实上很难,有的作品也只是实验性的作品。我作为作者,其实是很没有信心的,当我写下来的时候发现它不是我理想中诗的面貌。

一个人的诗歌理想,可能也是不断在变迁的:一开始觉得能发表就很好;写了十年二十年,可能你发现自己离诗越来越远。我的第一本诗集名为《追蝴蝶》,你能看到美丽的蝴蝶,就在你面前飞呀飞,以为你能追上它,可快追上时,它又飞走了。我感觉我写诗就像追那只蝴蝶,能看到却永远得不到它。写了二十年诗,对诗歌的认识越深入,就会觉得自己离它越远;自己的诗歌理想其实很虚妄,永不可及,这也让我很兴奋,还有这么远的路要走,做无为之事,遣有涯之生。

金羊网:您确实说过“诗人应该有一个不断生长的过程”,这一点如何体现在您的创作上?

朵渔:回答这个问题,我得抄一下奥登。他在《19世纪英国次要诗人选集》一书的序言中说,一位诗人要成为大诗人,必须具备下列五个条件之三四。一是必须多产;二是他的诗在题材和处理手法上必须宽泛;三是他在观察人生的角度和风格提炼上,必须显示出独一无二的创造性;四是在诗的技巧上必须是一个行家;五是尽管其诗作早已经是成熟作品,但其成熟过程要一直持续到老。而一般的次要诗人,尽管诗作都很优秀,但你却无法从作品本身判断其创作或形成的年代。也就是说,他是一成不变的,静止的。

奥登所罗列的这几个条件,应该是他的经验之谈,其中每一条都包含一个“变”字。你要在不同的写作阶段使自己变得更多、更深、更广、更妙,直至完成最后的蜕变。天才可能在一个很短的时期内就燃尽了自己,发出耀眼的光芒;成大师者则是一个不断变化和生成的过程,其间包含着艰苦卓绝的劳作和心无旁骛的专注力。

金羊网:您既写诗又写历史随笔、评论等,其他形式与您的诗歌写作是一种什么关系?

朵渔:有关系,它们都是对诗的一种教育。

不是诗歌被抛弃

被抛弃的是我们

金羊网:有人说:80年代的大学生写诗,90年代的大学生读诗,00后大学生开始远离诗,10后大学生根本不需要诗。汪国真说:诗歌已死。您怎么看诗歌的现状?

朵渔:诗歌没死,汪老师倒是已经离开了我们。如果说00后和10后的学生们已经远离诗或不需要诗,我不知道是该替诗歌默哀,还是替时代默哀。他们不读诗、远离诗,当然他们没有错,有错的是我们——我们这些50后、60后、70后们,我们所创造的这个世界让他们远离了诗。诗歌也没错,有错的是我们——我们这些50后、60后、70后们,我们没有写下更好的作品痛击他们。不是诗歌被抛弃,被抛弃的是我们——我们这些50后、60后、70后们,我们其实也没什么错,我们秉承贫乏的经验和价值观,已经做得还算可以,汉语诗歌这三四十年的成就有目共睹。但错在哪里?可能错在逻辑吧。

金羊网:您期待诗歌给读者带来什么感受?是美好的假象,还是残酷的真相?生活已经很沉重,如果诗歌里找不到美好,我们是否应该抛弃诗歌?

朵渔:我没有期待过自己的读者,因此也不希望读者对我有所期待。我完成作品,同时完成自己。我的诗里只是一个鲜活的自我——或沮丧,或得意,或龌龊,或美好,或自相矛盾。我觉得读者没必要去诗里找美好,诗本身也不是美好的代名词。相对于生活的沉重,生命的沉重更加迷人,诗可以承担这种沉重。

我觉得诗已经被读者抛弃了,或者准确说,诗已抛弃了读者。这种抛弃不是一种任性,而是诗本身的命运。如此说来似乎诗很高傲,其实也不是,诗其实很谦卑,它一直都在不停地自省和自责,生怕做得不够好,对不起自己。

金羊网:您说读者没必要去诗里找美好,但诗歌最早吸引人的就是优美的意境、充满韵律感的文字、瑰奇的想象,您说它不美好,可能不符合大众感受以及对诗歌的认知?

朵渔:大众往往受限于在学校接受的诗歌教育,会把它与美和善等等简单地画上等号,我能理解,但不能认同;写了20多年的诗之后,我不再认为诗歌只有美。大众的认知无可非议,一方面来自传统的诗歌教育,另一方面古诗文本身就很美。而现代诗不一样,它首先是具有现代性的艺术,它要表达的是很复杂的现代人的情感与现状,美之于现代诗,反而是其次属性了。

金羊网:实际上古人对诗也寄予厚望,“诗以言志”,《诗三百》本身也极丰富,不仅有美,更有社会现实。

朵渔:没错。对现代诗而言,“真”可能比“美”更重要。诗歌看似柔弱不堪,事实上诗歌又能承载很多,关键看你从什么角度去认识诗。

金羊网:近些年似乎掀起了“诗歌复兴运动”,随着一系列诗词类电视节目的推波助澜,好像诗歌离我们又近了。您认为社会对古诗词的关注,会对现代诗有怎样的影响?

朵渔:我个人认为没什么影响。现代诗和电视节目上的唐诗宋词早已不是一回事。对现代诗产生影响的,永远是那一小撮写诗的人,人数不太多,但已经足够了。也正是这一小撮人,与唐诗宋词有着真正的心心相印,不需要任何的推波助澜。

金羊网:那您觉得现代诗歌中最宝贵的元素是什么?

朵渔:我其实只是关注极少数同行的写作,我会跟踪阅读小部分我欣赏的诗人的作品,当我面对大众来讲诗歌时,总是很失语。我最看重这些诗人的地方,就是诗歌里的创造性,诗歌语言所体现的创造性,诗歌文本所提供的思想性等等,这种创造性,可以说是最为宝贵的吧,哪怕它不那么精致和完美也没关系。也可以说,所有艺术门类中,创造性、独创性都是最宝贵的。

金羊网:靠诗歌能谋生吗?您曾辞职离开工作了十年的单位,因为希望“在最好的年龄、最好的精力、最好的时候,去干自己最想干的事情”,但不免有来自生活上的那种焦虑感。属于物质上的焦虑,会影响您的写作吗?后来您是怎么战胜那种焦虑的?

朵渔:从大处说,我真是在靠诗歌谋生,不写诗无以言,没有诗我不知道我的生命是什么。从现实来说,靠诗歌既能谋生,也不能谋生。关键看谋什么样的生。吃吃喝喝还是容易的。现在回过头来看,我很满意自己当时的选择,也就是“在最好的年龄、最好的精力、最好的时候,去干自己最想干的事情”。我没有浪费那十年。对物质的过分焦虑会影响人的心境,对写作也是一种反作用力。我克服焦虑的方式是,将失业状态重新变成一种工作状态,当时我找了一个工作室,把作息时间安排好,每天按时抵达,没事也坐在书桌前,好像真有事干一样。事实上,战胜焦虑的最好方式就是工作——对我而言就是写作。


责任编辑:牛莉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以诗为媒,续写“山乡巨变”新故事
  2. 当好乡村娃的“大先生”
  3. 王二冬的快递诗生活:于时代洪流中探寻微光
  4. 每日好诗第425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5. 关注乡村与灵魂之爱:也人诗集《向南不惑》品读会举行
  6. 第422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7. 每日好诗第425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8. 2024“春天送你一首诗”征集选 |第十辑
  9. 每日好诗第42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0. 2024第二届“天涯诗会”征稿启事
  1. 中国作协召开党纪学习教育动员部署会暨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
  2. 每日好诗第42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3. 每日好诗第424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4. 除了诗歌美学,还应强调诗歌力学
  5. 细节是诗意生成和传达的强大动力
  6. 2024“春天送你一首诗”征集选 |第九辑
  7. 致敬巨匠,百年诗情!北京法源寺百年丁香诗会今日开幕
  8. 第421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9. 海峡两岸诗人在漳共品四月诗歌诗与城市光影——2024闽南诗歌节在闽南师范大学开幕
  10. 2024年橘花诗会诗歌征集获奖名单公示
  1. “东京梦华 ·《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 签约仪式暨新闻发布会在京举办
  2. 东莞青年诗人展之三:许晓雯的诗
  3. 2024年“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征稿启事
  4.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5. “唐诗之路,诗意台州”第八届中国诗歌节诗歌征集启事
  6. 东京梦华·《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征稿启事
  7. 每日好诗第419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8. 《中秋赋》中心思想
  9. 每日好诗第420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0. 中国南阳·“月季诗会”采风作品小辑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6.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7.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8.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9.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