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毁了清朝诗歌

作者:二手志摩   2018年11月26日 16:55      2558    收藏
 清朝的乾隆皇帝以爱写诗出名。他一生写了四万来首诗,单以创作数量而论,堪称中华历史上第一人,须知全唐诗也就是整个唐朝流传下来的诗也不过四万多首。按常理,大清有如此热爱诗歌的皇帝,诗歌的创作应该是呈现一种井喷式的发展,继唐以后出现中国诗歌创作的又一高峰。但遗憾的是,事实恰恰相反。大清诗歌创作传世的并不多,真正能千古传诵经得住人们千百遍读下去耐人寻味的精品更是寥寥无几。一个问题出来了,是什么毁了清朝诗歌?
乾隆的个人创作悲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正是整个大清诗歌悲剧的侧影。二百年里,无人称他为诗人。他创作的四万多首诗中,唯有在富察皇后去世后的二百多首悼亡诗还让人们感觉到情真意切表达了他的真情实感勉勉强强堪为一读。他的创作经历则完完整整地让我们看到了大清诗歌创作失败的两个具体原因。
第一:希望以数量取胜,天下诗歌,唯多不败。放低创作标准大量的口水诗打油诗、无病呻吟矫情造作的作品蜂拥而出,每天数首,雷打不动。不管有没有灵感,有没有真情实感,先把数凑够了再说。写多了自然就写得好了。遗憾的是大量低水平的创作累积,并不意味着一定出现质的飞跃。量变并不必然导致质变。诚如钱钟书在他的作品围城中所言:她跟辛楣的长期认识并不会日积月累地成为爱情,好比冬季每天的气候罢,你没法把今天的温度加在昨天的上面,好等明天积成个和暖的春日。缺乏真情实感与创作灵感,没有适当的素材积累厚积薄发,却一味追求数量,这不能不说是清朝诗歌创作的第一大弊病。
第二:莫名其妙的大白话和莫名其妙的用典相结合,有一种非常熟悉的装逼感。这种感觉中国人非常熟悉,英语不是我们的母语,但我们在通过四级六级考试作文的时候,故意创作一些长句子,用上一些生僻词,再加上些乱七八糟时态的倒装句,突然感觉自己特牛逼,英语写作比人家母语创作的人还强。这就是大清诗歌创作的第二大弊端:走另一个极端,食古不化,忽视诗歌创作中挣脱体裁束缚追求创新的一面,韵律要求必须雷打不动一个韵角用到底不能稍有变化,否则就是不遵古法就是吟法粗恶。格律要求必须雷打不动严遵古法,七律七绝(七言)与五言的平仄格律不得稍越雷池,否则就是野狐禅就是不登大雅之堂。超重视用典,最好句句诗都有出处,一句诗恨不能用两个典三个典,不论这诗有多晦涩难懂,有多拗口难读。用了典有出处就如同有了免死金牌有了护身符,就有了登大雅之堂的身份证。诗歌的创作越来越晦涩,越来越食古不化,越来小众化越来越孤芳自赏自视清高脱离传播渠道,在一个象牙塔里将自己捆得结结实实活活困死还感觉自己特高尚特风雅。
这两大弊病,其实是一个毛病:走极端,放弃中道。在曹雪芹的不朽名作红楼梦中,清朝诗人两大弊病都已显示出来。《红楼梦》第四十回,有一段贾府人游湖的描写。宝玉说要拔掉那些破荷叶时,林黛玉说了一句令人奇怪的话:“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李义山即晚唐诗人李商隐,原句为:“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也许是林黛玉喜欢“残”不喜欢“枯”,将“枯”改为“残”了。至于林黛玉为何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有研究者说《红楼梦》第六十二回借香菱之口表明宝钗的名字就来自李义山的七言绝句“宝钗无日不生尘”——也就是说,林黛玉不喜欢李商隐的原因是恨屋及乌吧。李商隐一生创作颇丰,传世佳作不在少数,当然也不乏晦涩难懂过度追求用典的诗作。但一句只喜他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是多么清高孤傲眼高手低啊!大观园的红男绿女,吟诗作对之时比比皆是,但在创作时,关于绿蜡的用典,关于诗要用典句句要有出处否则就是粗恶不堪就是难登大雅之堂的看法贯彻始终。在这样的环境下,又怎么创作出清新自然发自真情实感强烈震憾人们心灵的佳作呢?又怎么会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创新呢?
对于韵律的极端追求同样束缚了大观园里的才子佳人们。在这种指定韵角的五言对仗练习中,中国的女才子将中文汉字这门语言的魅力发挥得淋漓尽致,形体美与韵律美均妙到毫巅,这样的句子算是普通的:撒天箕斗灿,匝地管弦繁。几处狂飞盏,谁家不启轩。轻寒风剪剪,良夜景暄暄。香新荣玉桂,色健茂金萱。分曹尊一令,射覆听三宣。        
到后面高潮时,才是真正的佳句妙句叠出让我们感觉到中文真正的美,你发现这些句子与最好的唐诗相比也不遑多让:酒尽情犹在,更残乐已谖。渐闻语笑寂,空剩雪霜痕。阶露团朝菌,庭烟敛夕棔。秋湍泻石髓,风叶聚云根。一直到最后的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到湘云吟出秋湍泻石髓时黛玉也不仅叫好,只是秋湍一句亏你好想,只这一句,别的都要抹掉。到了湘云拾石击水,竟惊起一只白鹤而得佳句寒塘渡鹤影,于是黛玉也不能不倾倒了:只是寒塘渡鹤何等自然何等浑成何等有景且又新鲜,我竟要搁笔了。此时高下已分。而黛玉沤心沥血吟出冷月葬花魂,湘云也不能不拍手叫好。果然好极非此不能对。诗固新奇,只是太颓丧了些。你现病着,不宜作此凄凉奇谲之句。而一句冷月葬花魂,最后也成黛玉一生的写照。最后这三句:阶露团朝菌,庭烟敛夕棔。秋湍泻石髓,风叶聚云根。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即使在今天,我们也相信,会是传诵千古不朽不灭的好诗。但是我们更要看到,在这种极端重视韵律格律与用典,祖宗旧制一律不得擅动的创作环境下,我们不能指望在清朝出现打破极端格律与韵律的新诗,中国的诗歌创作,不可能出现革命性的创新。
甚至到了民国,中国旧体诗人一直从清朝延续而来的这种傲慢,这种过分追求用典,过分晦涩孤芳自赏的习气还是没有丝毫改变。这一点,在钱钟书的围城里同样体现得淋漓尽致:
斜川像在寻思什么,忽然说道:“是了,是了。中国哲学家里,王阳明是怕老婆的。”--这是他今天第一次没有叫“老世伯”的人。    
辛楣抢说:“还有什么人没有?方先生,你说,你念过中国文学的。”    
鸿渐忙说:“那是从前的事,根本没有念通。”辛楣欣然对苏小姐做个眼色,苏小姐忽然变得很笨,视若无睹。    
“大学里教你国文的是些什么人?”斜川不无兴趣地问。    
鸿渐追想他的国文先生都叫不响,不比罗素,陈散原这些名字,像一支上等哈瓦那雪茄烟,可以挂在口边卖弄,便说:“全是些无名小子,可是教我们这种不通的学生,已经太好了。斜川兄,我对诗词真的一窍不通,叫我做呢,一个字都做不出。”苏小姐嫌鸿渐太没面子,心痒痒地要为他挽回体面。    
斜川冷笑道:“看的是不是燕子庵,人境庐两家的诗?”    
“为什么?”    
“这是普通留学生所能欣赏的二毛子旧诗。东洋留学生捧苏曼殊,西洋留学生捧黄公度。留学生不知道苏东坡,黄山谷,心目间只有这一对苏黄。我没说错罢?还是黄公度好些,苏曼殊诗里的日本味儿,浓得就像日本女人头发上的油气。”    
苏小姐道:“我也是个普通留学生,就不知道近代的旧诗谁算顶好。董先生讲点给我们听听。”    
“当然是陈散原第一。这五六百念年,算他最高。我常说唐以后的大诗人可以把地理名字来概括,叫‘陵谷山原’。三陵:杜少陵,王广陵--知道这个人么?--梅宛陵;二谷:李昌谷,黄山谷;四山:李义山,王半山,陈后山,元遗山;可是只有一原,陈散原。”说时,翘着左手大拇指。鸿渐懦怯地问道:“不能添个‘坡’字么?”    
“苏东坡,他差一点。”    
鸿渐咋舌不下,想苏东坡的诗还不入他法眼,这人做的诗不知怎样好法,便问他要刚才写的诗来看。苏小姐知道斜川写了诗,也向他讨,因为只有做旧诗的人敢说不看新诗,做新诗的人从不肯说不懂旧诗的。斜川把四五张纸,分发同席,傲然靠在椅背上,但觉得这些人都不懂诗,决不能领略他句法的妙处,就是赞美也不会亲切中肯。这时候,他等待他们的恭维,同时知道这恭维不会满足自己,仿佛鸦片瘾发的时候只找到一包香烟的心理。纸上写着七八首近体诗,格调很老成,有几联更好。辞军事参赞回国那首诗有:“好赋归来看妇靥,大惭名字止儿啼”;愤慨中日战事的诗有:“直疑天似醉,欲与日偕亡”;此外还有:“清风不必一钱买,快雨端宜万户封”;“石齿漱寒濑,松涛泻夕风”;“未许避人思避世,独扶浅醉赏残花”。可是有几句像:“泼眼空明供睡鸭,蟠胸秘怪媚潜虬”;“数子提携寻旧迹,哀芦苦竹照凄悲”;“秋气身轻一身过,鬓丝摇影万鸦窥”;意思非常晦涩。鸿渐没读过《散原精舍诗》,还竭力思索这些字句的来源。他想芦竹并没起火,照东西不甚可能,何况“凄悲”是探海灯都照不见的。“数子”明明指朋友并非小孩子,朋友怎可以“提携”?一万只乌鸦看中诗人几根白头发,难道“乱发如鸦窠”,要宿在他头上?心里疑惑,不敢发问,怕斜川笑自己外行人不懂。    
大家照例称好,斜川客气地淡漠,仿佛领袖受民众欢迎时的表情。辛楣对鸿渐道:“你也写几首出来,让我们开开眼界。”鸿渐极口说不会做诗。斜川说鸿渐真的不会做诗,倒不必勉强。辛楣道:“那末,大家浮一大白,把斜川兄的好诗下酒。”鸿渐要喉舌两关不留难这口酒,溜税似地直咽下去,只觉胃里的东西给这口酒激的要冒上来,好比已塞的抽水马桶又经人抽一下水的景象。忙搁下杯子。咬紧牙齿,用坚强的意志压住这阵泛溢。    
苏小姐道:“我没见过董太太,可是我想像得出董太太的美。董先生的诗:‘好赋归来看妇靥’,活画出董太太的可爱的笑容,两个深酒涡。”    
赵辛楣道:“斜川有了好太太不够,还在诗里招摇,我们这些光杆看了真眼红,”说时,仗着酒勇,涎着脸看苏小姐。    
褚慎明道:“酒涡生在他太太脸上,只有他一个人看,现在写进诗里,我们都可以仔细看个饱了。”    
斜川生气不好发作,板着脸说:“跟你们这种不通的人,根本不必谈诗。我这一联是用的两个典,上句梅圣俞,下句杨大眼,你们不知道出处,就不要穿凿附会。”
这样不重视受众与传播,这样的孤芳自赏,诗又怎么可能在清朝出现井喷式的大发展,出现中华历史上又一个诗歌创作的高峰呢?习主席一句有高原无高峰,用在清朝的诗歌创作上,何尝又不是活灵活现呢?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春天送你一首诗”文艺朗诵会走进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
  2. 世遗生活,诗意琴岛——第十届鼓浪屿诗歌节隆重开幕
  3. 每日好诗第425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4. 每日好诗第425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5. 第422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6. “爱中华 爱家乡”2024中国农民诗会征集启事
  7. 第七届中国(海宁)·徐志摩诗歌奖征集启事
  8. 诗词名家张存寿——问蛤蜊风致何如
  9. 2024第二届“天涯诗会”征稿启事
  10.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1. 谢有顺:母亲的酒事
  2. “爱中华 爱家乡”2024中国农民诗会征集启事
  3. 胡弦:饮习酒如伴君子
  4. 每日好诗第425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5. 每日好诗第425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6. 诗有情兮情长存——纪念拜伦逝世200周年
  7. 2024“春天送你一首诗”征集选 |第十辑
  8. “我与《诗刊》的故事”征集获奖名单公布
  9. 赴一场橘花盛宴!中外文学大咖齐聚黄岩!
  10. 中国作协召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 专题研讨新时代文学更好助力乡村振兴
  1. “东京梦华 ·《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 签约仪式暨新闻发布会在京举办
  2. 东莞青年诗人展之三:许晓雯的诗
  3. 2024年“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征稿启事
  4.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5. “唐诗之路,诗意台州”第八届中国诗歌节诗歌征集启事
  6. 东京梦华·《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征稿启事
  7. 每日好诗第419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8. 《中秋赋》中心思想
  9. 每日好诗第420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0. 中国南阳·“月季诗会”采风作品小辑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6.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7.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8.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9.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