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来到美术馆”办了50期,诗歌仍能影响人群

作者:徐萧   2018年06月22日 15:45  澎湃新闻    296    收藏

在今天,诗歌与大众的分离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一部分诗人接受了现状,选择安静地写作,不再纠结读者问题;一部分诗人则仍希望诗歌能够在圈子之外发生影响,王寅就是其中之一。

2012年,诗人王寅开始与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合作,策划推出了“诗歌来到美术馆”项目,每月一期,每期邀请一位“国内顶尖、国际一流”的诗人,在美术馆空间内与观众分享他们的创作和经验。截至5月底,该项目已经举办了50期,邀请到欧阳江河、翟永明、西川、多多、谷川俊太郎、阿多尼斯、哈利·克里夫顿等49位诗人,在国内外形成了良好的口碑和广泛的影响,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称之为“美术馆的墙壁矗立在诗歌的怀抱里;词语和墙壁的距离,变为歌咏和音乐”。

在近6年的时间里,诗歌在美术馆的空间里沉潜地浸润着人的心灵,尽管人数有限,但由此而生发出去的连锁反应,让王寅看到诗歌走出小圈子的意义。

在王寅看来,不是我们的读者不爱诗歌,是我们的市民、读者在日常里能够接触和享受诗歌的机会太少了,“活动能让读者感受到诗歌的魅力并让他受益终生,他未必成为诗人、写出很好的诗,但他会影响他周围的人、他的孩子读诗、写诗,这就成功了。”


做不一样的诗歌活动


2012年,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的公共教育部主管于晓芹找到王寅,希望他能一起策划在美术馆空间进行的诗歌朗诵交流会。

“我就跟她说诗歌活动很难做,吃力不讨好,就拒绝了。”王寅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如果于晓芹没有再找王寅,那么现在这个上海的诗歌品牌活动将不会诞生。好在几个月后,做了更充分准备的于晓芹再次找到王寅,这一次他答应担任“诗歌来到美术馆”的策划人。

王寅不希望这个项目流于一般的诗歌朗诵活动。他觉得国内的诗歌朗诵会大多是一个又一个的诗人轮番朗诵,对于听众而言这并没有太大的感染力。

“原来的诗歌形式我们不满意,诗人的朗读不够职业,也不够有特色,甚至有的诗人在公众场合朗读自己的诗歌还会觉得不好意思;有时候朗诵会是在混乱的环境中,听众也很杂,这一切都让诗歌朗诵变得不那么令人愉悦。”王寅说。

他给美术馆搭建的框架最核心的部分有两点,一个是以对谈形式,由主持人引导话题以保证内容品质,同时兼顾趣味性;另外一个则是每期只邀请一位诗人,他觉得“一堆人的诗歌朗诵活动,每个人读一首诗,比较分散,也没有跟读者交流的环节,效果并不好”,希望诗人有机会“充分展示他的生活和创作,特别是他极具个人化的创作观念,包括他的困惑和矛盾”。

这个架构一直保持到现在,使得“诗歌来到美术馆”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性格和气质,有别于国内一般的诗歌活动。

主持人胡续冬


主持人的分量


在这样的形式下,主持人就显得尤为重要,“既要对诗歌了解,还要有现场驾驭经验。”到目前为止,“诗歌来到美术馆”经历过扫舍和胡续冬两位主持人。

“胡续冬本身是诗人,他和诗人之间的互动经常会冒出比预想更好的火花。”王寅对胡续冬的肯定是恰当的,甚至可能还有些不够。

胡续冬自第15期接替扫舍担任主持人至今,他的作用可能比“主持人”三个字表现出来的要多得多。他精通英语和葡萄牙语,对国内和国外诗歌生态十分熟悉,更重要的是胡续冬对节奏和语言出色的驾驭能力。但即使拥有这些优势条件,胡续冬每次活动前仍会花大量时间和精力,一丝不苟地做好准备工作。

“实际上是一篇论文的准备量,但它的呈现形态又是非常公众化的,要有一定的亲和效果。”所以每次从北京来上海,胡续冬都提前一天到,而当天晚上他会拒绝一切应酬,专心在宾馆里“备课”。

“有些诗人不善于表达,但在互动间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化学效果。现场气氛的感染,主持人的追问,对诗人自身也是一种激发,他会很兴奋,也会有新的收获。总之是既不能单调无趣,也不能缺少学术性。”胡续冬的加入,让王寅可以安静地“躲”在幕后,欣赏到他所期待的“仪式感”。


诗歌活动要有仪式感


“诗歌朗诵应该有仪式感,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里,诗人和读者之间产生一种奇妙的气场,他们平等交流、尽情探讨,甚至激发出彼此思维的火花。”王寅希望由此让诗人和诗歌读者获益,邀请国外诗人来朗诵也有这方面的考量,“国外的诗人他们经常朗诵,请他们来看他们的经验是怎样的,我们可以学习,多了以后国内的朗诵会就会成熟起来”。

实际上,不仅仅是朗诵上的仪式感,在活动协调黄蓓蓉看来,仪式感渗透在整个活动的各个环节:“从我们公号发布消息开始,到观众报名,来美术馆空间,现场签到,然后在两个小时里聆听、朗诵、互动,我就感觉整个过程以一种很优美的姿态在进行,充满了仪式感。”

而且很多诗人并不只有单一的诗人身份,他们也是画家、音乐家、歌手、舞者,等等。所以活动也希望他们尽可能多地提供诗歌内外的元素,比如黄灿然会读他和王寅早年的通信,翟永明展示了她的摄影,阿多尼斯的那一场同时还展出了他的画作,扬·埃里克·沃勒则播放了他的爵士乐现场视频,特伦斯·海斯更是把他的诗即兴唱了出来。


“遴选诗人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好诗人”


近六年50期里,“诗歌来到美术馆”邀请到的诗人,就汉语诗人来说,既有多多、芒克这样的诗坛耆宿,也有倪湛舸、包惠怡这样的新鲜血液,既有欧阳江河、西川这样的中坚力量,也有万夏、李亚伟、阿库乌雾等构成汉语新诗多元版图的重要代表。而国外诗人,到目前已经邀请到21个国家或地区的诗人,涉及英、法、德、意、日、西、葡、波兰、马其顿等很多诗人都是十余种语言,其中不少诗人是首次被介绍到中国或在中国开朗诵会。

第一期请的是黄灿然,第二期是欧阳江河,两位成名诗人吸引了不少观众前来,效果很好。到了第三期,王寅他们大胆请了在国内无甚知名度的英国诗人西蒙·阿米蒂奇。

尽管前两期效果很好,但考虑到黄灿然和欧阳江河都是“自带粉丝流量”的诗人,王寅有些担心西蒙·阿米蒂奇这一场的呈现。

“我们想了很多办法,请人翻译了他的诗歌在微博上推广,并在微博上传了他的朗诵视频、他为BBC的纪录片担任主持人的片段,他担任主唱的乐队的MV,除此之外,我还挑了一首看上去非常好懂、但翻译难度不小的短诗,举行了在线有奖翻译竞赛活动,奖品是西蒙亲笔签名的原版诗集。”美术馆和王寅花了不少心思在推广上。

“那场来了两百人,现场气氛也很好。诗人高兴坏了,他在国外一场朗诵会的读者也就二三十人,而且是退休的老人,我们这里都是年轻人,听众提问的质量也很高。”这也让王寅心里有了底,“有了这样的基础,可以请一些尚不为人所知的年轻诗人,只要他写得好,就可以请过来做推介,发现和推介新人会让这个活动更有存在的价值。不用担心读者,读者很明白什么是好诗。”

虽然选诗人主要由王寅决定,但他会请每位来到美术馆的诗人推荐他们欣赏的诗人,这样也能削减个人视野和趣味带来的人选同质化问题。“我们已经请了70后诗人倪湛舸、80后诗人包慧怡来,现场来了很多读者,这对我是很大的鼓舞。我不想只推介有名气的老诗人,希望今后能做得更有趣,更好玩儿。”

当澎湃新闻记者半调侃地问“接下来是不是就轮到90后、00后了”时,王寅不假思索地说,“没问题啊。遴选诗人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好诗人。”


持续性使活动成为品牌


随着活动逐渐名声在外,请诗人不再是件费劲的事,甚至有外国诗人自费机票要来参加。但从“诗歌来到美术馆”项目开始之初,钱就一直是个大问题。

“我们最开始做只有一期的钱,第一期做完后,隔了3个月有了新的赞助才做了第二期。”王寅回忆,当时活动的资金都是美术馆从社会拉的赞助,“拉到赞助就搞一期,没有就等着。”所以当时没有人知道这个项目能进行到何时,能达到什么效果。

后来美术馆拨出了一笔专项资金用于“诗歌来到美术馆”的运行,这才结束了“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困境。但即便如此,王寅说,“美术馆也有自己的困难,所以还是要找赞助”,甚至还会千方百计地省钱,比如关系比较好的诗人来上海或周边地区,王寅他们会趁势请过来,这样至少省了机票,有的甚至连住宿都省了。

“无论你当初设想得多好,活动设计得和别人有多么不一样,但是能够使得一个活动成为品牌的永远是持续性。”在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项目协调黄蓓蓉看来,美术馆要做的就是支持这种持续性。


诗歌活动不应该局限在小圈子


“现在的美术馆是一个更加开放、多元和具有包容性的地方。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的定位虽然是当代艺术,但我们的活动不仅限于当代艺术,除了诗歌之外,还有音乐、演出等各种形式。我们愿意去尝试可能性。”在回顾“诗歌来到美术馆”项目的初衷时,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馆长甘智漪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他们希望诗歌与当代生活形成链接和对话,成为公共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王寅也不认为诗歌囿于小圈子是一个健康的状态,他也不觉得读者的鉴赏力应该被低估,“其实诗歌好不好,读者自有鉴赏力。你可以看到他们眼睛里有热情、有渴望,提问的质量也很高,这对诗人来说也是很好的互动。所以千万别认为读者没有鉴赏力,他们知道谁好,谁不好,哪首诗好,哪首诗不好。”

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项目协调张凌云告诉澎湃新闻记者,活动很快就形成了自己的读者群,还有志愿者因为喜欢“诗歌来到美术馆”,而反复来申请做志愿者。

在王寅看来,诗歌活动就该放在社会公众层面来做,只放在小圈子的话,太可惜了,“而且并非只有美术馆才能这样做,很多场所都可以。我在国外参加诗歌活动,有的在咖啡馆,有的在剧场,有的在草坪上,关键是把场地安排好,把气场聚集起来。美术馆只是一个场所,关键还是看组织者和找来的诗人,在不在美术馆并不重要。”。

“在我们的生活里,能跟好诗人面对面交流这样的经验太少了。真正的效果是看不见的、潜移默化的,也是无法量化的。活动能让读者感受到诗歌的魅力并让他受益终生,他未必成为诗人、写出很好的诗,但他会影响他周围的人、他的孩子读诗、写诗,这就成功了。”王寅说道。


责任编辑:苏丰雷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细节是诗意生成和传达的强大动力
  2. 致敬巨匠,百年诗情!北京法源寺百年丁香诗会今日开幕
  3. 简渝浩:结缘赤水河,酿造习酒梦
  4. 艾伟:酒及诗歌及君子之品
  5. 车延高:酒香里酿出的诗
  6. 每日好诗第42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7. 自然、生活和传统:当下诗歌的基本面向
  8. 来年不再食言,给故乡的秋天一个交代 | 青铜诗选
  9. 薛梦园:习水河畔香四溢
  10. 第421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 张宏森:聚焦出作品出人才 为建设文化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2. 一路高铁一路诗——赣鄱春韵火车诗会在江西举行
  3. 每日好诗第423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4. 谢冕:我对诗歌有一个理想
  5. 每日好诗第423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6. “荣耀·乡情”艺术暨“艺术助力乡村振兴”系列主题活动开启
  7. 新《诗刊》为何要发一篇“旧文章”
  8. 《诗刊》改版座谈会在京举行
  9. 第419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0. 创刊40周年 | “我的《诗歌报》/《诗歌月刊》记忆”征文启事
  1. “东京梦华 ·《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 签约仪式暨新闻发布会在京举办
  2. 东莞青年诗人展之三:许晓雯的诗
  3. 2024年“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征稿启事
  4.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5. “唐诗之路,诗意台州”第八届中国诗歌节诗歌征集启事
  6. 东京梦华·《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征稿启事
  7. 每日好诗第419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8. 《中秋赋》中心思想
  9. 每日好诗第420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0. 中国南阳·“月季诗会”采风作品小辑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6.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7.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8.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9.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