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建明:中国非虚构文学应问鼎诺奖

作者:蒋肖斌   2015年10月27日 07:10  中青在线    499    收藏

何建明


白俄罗斯女记者兼作家S.A.阿列克谢耶维奇以非虚构作品获得2015年度诺贝尔文学奖。事实上,我国近年来越来越红火的文坛种类非虚构文学凭此再获关注。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报告文学家何建明的对本报记者说,中国的非虚构文学可上溯至司马迁《史记》,堪称“难以逾越的高峰”;而现代以来, 无论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夏衍、瞿秋白,还是50年代《谁是最可爱的人》,到70年代的《焦裕禄》《哥德巴赫猜想》,加上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的诸多 作品,中国一直是非虚构文学的大国,只不过我们有自己的称呼——“报告文学”。他认为,中国的非虚构文学将随着纪实文学获诺奖而被强力促动。在未来十年二 十年,将有问鼎诺贝尔文学奖的可能。


日前,2015年全国报告文学创作会在山东省济南市开幕,全国200余名报告文学作家参会。中国报告文学常务副会长李炳银告诉中国青年报记 者:“报告文学是这个时代最有力量的文体。真实生活的精彩程度和让人目不暇接的丰富性,远远超过了小说家的虚构和想象。这种文体的崛起将成为文学发展的趋 势。”


纪实“天津大爆炸”:聚焦大事件中的普通人

在参加今年的全国报告文学创作会之前,作为我国报告文学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国家叙述”的代言人,何建明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独家专访时透露,他撰稿的一部全景记录“天津8·12大爆炸”的非虚构文学作品预计将于今年年底出版。


截至发稿,何建明已经采访了几十位人物,包括消防员、指挥官、当地居民、政府官员等。何建明说:“这些亲历者跟我讲述当时的情景——现场在 做什么,看见了什么,是怎样的感受。这些一手资料是看影像无法替代的。”他在中秋节和国庆节去采访这些亲历者时,很多消防官兵还躺在医院里。节日的欢愉并 不能掩盖灾后的余殇。


何建明以多年从事报告文学写作的经验,不畏艰辛,扎根基层采访,在书稿中披露了大量鲜为人知的细节。如,天津公安消防总队开发区支队八大街 中队的指导员李洪喜,在天津港起火后带队出发,他坐在最前面一辆车。观察火情不对,他让后面的战友先撤,自己没撤,继续观察。8月12日23时30分,爆 炸发生了,李洪喜没来得及做出任何反应,壮烈牺牲,17天后才被找到遗体。


从8月13日凌晨到29日,天津公安消防总队保税支队参谋长张大鹏(张大鹏的故事在《中国青年报》8月22日报道《牺牲》中也有记录——记 者注)一直在火场找人,“无论活的还是死的,都要找到”。爆炸发生时,他直接从家里冲了出来,就穿了个运动服大裤衩。走到街上,不知道哪里爆炸了,但看到 几乎所有的车都在高速路上往那个方向走,天津市民已经开始了自救,开着私家车去主动救援。


张大鹏亲口告诉何建明,在爆炸废墟中搜索生命或者生命的遗迹时,“其实不敢去”。“每个人脸上都是黑的,分不清谁是谁。高温的天气,遗体已经开始腐烂。要把他们搬回来,处理好,交给家属来认领。这种对生命的感觉,既刻骨又难言”。


何建明在书稿中也披露了一些不那么“高大上”的故事:一名消防车的驾驶员平时就经常迷路开错地方,偏偏这次赶赴火场时又开错了,掉头却已经走不动了堵在路上。结果躲过了爆炸,救了一车人,那车上的幸存者后来天天请他吃饭。


在采访过程中,保税支队政委周秀说:“看到这么大的火,就抱着牺牲的态度上前线了。我不是不害怕不想走,是不能走,走了不是逃跑吗?上级指挥还等着我这里的一线情报呢。”临走前,周秀给妻子女儿都发了短信,既是告别,还告诉了她们自己的银行卡密码。


一位家境贫寒的老人,当消防队员的儿子在爆炸中牺牲,得了200多万元抚恤金。老人身体不好急需钱治病,但他宁死不肯花儿子的抚恤金,东拼西凑借了3万元,“我不能拿儿子用命换来的钱治病”。


何建明说,这些都是大事件中的普通人的原生态,这些故事要如何处理都是值得思考的。“对每一个普通人来说,当灾难发生时,如何对待自己的生命?当和身边的人面临同样的死亡威胁,如何自处?是拯救别人还是拯救自己?”


何建明透露,问责的内容将占到全书的三分之一。目前,关于天津大爆炸的官方调查追责仍在进行中。何建明认为,除了追责,更重要的是吸取教训。“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如何面对管理制度上的问题?”


“当今中国,巨变的社会生活为报告文学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报告文学要客观呈现现实,并不是要简单地歌颂谁、批判谁”。他认为,写这些普通 人的经历,是想让读者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人面对灾难是怎么做的。“当我们为非虚构文学获诺贝尔文学奖欣喜时,中国的报告文学家应该意识到自己的责任是 什么。他们的目光、他们的笔应该聚焦每一个大事件中的普通人。社会生活为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他们将在更广阔的舞台上放歌。”。


有高原,才会有高峰

何建明本人曾以《共和国告急》《落泪是金》《部长与国家》(又名《奠基者》)获我国第一、二、四届鲁迅文学奖。此外,《中国高考报告》《根 本利益》《永远的红树林》《生命第一》《忠诚与背叛》等作品脍炙人口。他的《国家行动》被授予中宣部第九届五个一工程奖。《我的天堂》获得中宣部第十一届 五个一工程奖。


其他如《国家》、《三牛风波》、《科学大师的名利场》、《为了弱者的尊严》《破天荒》、《台州农民革命风暴》等奠基了中国当代报告文学大 厦”。是我国新时期最重要的报告文学作家之一。七获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三获鲁迅文学奖、四获徐迟报告文学奖、五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 “报告文学家需要有四个素养——政治素养、政策素养、知识素养和文学素养。”报告文学家们在此次全国报告文学创作会上提出,“报告文学家应该贴近和介入社 会生活,应该反映甚至解决社会生活的深层问题,要接地气,要关注大众。这就要求报告文学家,既是文学家也是社会学家。因为再丰富的想象力,也超越不过丰富 的社会生活。”


据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介绍,事实上,自我国上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脍炙人口。仅山东省一地,据山东作协副主席杨学峰介 绍,上世纪80年代,山东作家群在文坛上树立了“文学鲁军”的形象,其中报告文学家功不可没。李延国的《废墟上站起来的年轻人》《在这片国土上》《中国农 民大趋势》连续三届获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彭雁华、彭雁平的《蒙山沂水》、郭慎娟的《知识的罪与罚》等先后获得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郭保林的《高原雪魂 ——孔繁森》、高胜历的《东部热土》等获得“五个一工程奖。 面对本次与会的200多名报告文学作家,何建明坦言,目前第一梯队的报告文学作家为数不多,即便把全国的作家放在一块,要给全国读者一年提供10部最有影 响的作品也很难保证。“目前能让读者叫好的作品很少。因此我们更要抓住机遇,将中国的非虚构文学推上高峰。”


何建明回忆,前两次召开作家代表大会时,作家代表不到1000人,其中70%是小说家,150人是文学理论家,其他还有散文家、诗人,真正 的报告文学作家代表也就三四十个人。“中国的报告文学其实只是刚刚开始。我的观点是:我们要有一个100人左右的强将阵容,每年出30~50部优秀报告文 学作品。而要实现100人的队伍,就需要造就1000人的报告文学作家作为后备力量。只有千人的高原,才有百人的高峰。”


“走出去”的非虚构作品还远远不够

李炳银对非虚构文学有一个“刺激”的形容:一种危险的文体。“一方面你必须写得完全真实,一旦失实就有遭遇非议的危险;另一方面,你的观点 要客观,不能被主观判断所左右。因为在真实的生活中,亲眼所看见的‘真相’,往往不是真相本身。这要求报告文学家具有对生活观察、洞悉的能力。”李炳银 说,“非虚构文学看起来容易——不用绞尽脑汁去想象,记录即可,但实际上对作家的文学素养、社会经历的要求很高,还要花大量人力物力成本去采访,并要有在 真实中表现艺术的才能,这像是带着镣铐跳舞。”


对于此次诺奖颁给非虚构文学作家,李炳银认为且不论内容倾向,这顺应了文学发展的趋势。“非虚构文学,或者说纪实文学,关注人生,关注人类命运,关注社会变革,能十分直接地引起社会的关注”。


何建明最看重的非虚构文学的力量,在于铭记。“我发现人会很快忘记苦难的记忆,天津爆炸区的现场一封锁,什么都看不到了,据说还马上要修一 个公园,过两年说不定边上还要盖房子。经历的人不会忘记,看热闹的人马上就忘记了。”何建明说,“非虚构文学的作用就是尽可能减缓这个遗忘的过程,让人永 远记住曾经发生过这样的灾难,不要让它再发生。”


他指出,我国现在每年诞生长篇小说5000部,包括纪实散文、传记文学、报告文学在内的非虚构作品也不亚于这个数字。然而,一说起文学,读者的第一反应还是小说,翻译推介到国外的非虚构文学更是远远不够。


在今年5月举行的美国纽约国际书展上,何建明带着自己的5部非虚构作品《南京大屠杀》《江边中国》《根本利益》《生命第一》和 《红墙警卫》参展,得到了来自美国、英国、俄罗斯、以色列等国记者的关注。


“世界在关心中国,中国在崛起中,很多内容需要非虚构作品来呈现。一个美国作家跟我讲,中国的发展那么好,为什么非要写虚构的小说?”何建明说,“现在是中国非虚构文学发展最好的时期,作家要和这个国家、时代融入,才能写出好的作品。”


尼克斯·卡赞扎基斯是希腊最著名的现当代作家,有“希腊的鲁迅”之称,曾在上世纪30年代两次来到中国,写下了著名的《中国纪行》。何建明说:“他在北京破败的皇城根下看到困苦的中国人,但即便在这样的情况下,尼科斯依然说,世界未来的希望在中国。”


何建明认为,中国的非虚构作家要有这样的方向:其一,客观反映当代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其二,要反映改革开放对人民带来的积极 影响和对世界和平发展的积极推动作用。当然在这过程中会出现各种问题,可以批判,但要有建设性的批判;其三,要对中国的非虚构文学有自信,诺奖并不是唯一 的文学标准。


链接:

新华网北京10月20日新媒体专电(记者周宁 熊琳 张漫子)子夜时分,每每致电何建明,他总是在潜心创作。作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他白天公事很多,只能夜晚奋笔疾书搞创作。


“我有创作的冲动和激情,它来源于哪儿?来自生活、来自泥土的养分。”何建明说,“人民作家的创作不能‘缺钙’,只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 才会出精品力作。” 《忠诚与背叛--告诉你一个真实的红岩》《中国高考报告》《根本利益》……近年来,何建明创作了多部优秀文学作品,而这些作品的诞生,离不开他深入一线的 实践。


“5·12”汶川大地震,何建明主动请战;非典肆虐,他深入现场采访;写《南京大屠杀》,他采访老兵、纪念馆,力求抓住史实;写《根本利益》,他跑到陕西的农民家挖掘真实故事……


“一部作品要得到大众的认可,关键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想感知人民,就必须深入基层。”何建明说,当前,少数作家将自己与人民等 同起来,认为“‘我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我',我不需要深入生活,因为我就在生活当中。最终,以个人取向、以个人对社会的认知和对国家与民族的情感为出发点 进行创作,以致表达自我的东西多、反映当代现实的内容少。这是非常危险的。”


“一部作品,如果没经过调查、采访,没有扎根基层,就不可能全面、客观。”何建明说,“作家,首先要搞清楚对‘人民’的认识,要正确回答‘人民是谁?’‘我是谁?’‘我为谁?’的问题,这是创作的前提。”


在何建明看来,一名优秀作家,要具备五大要素:政治家的高度、思想家的意识、了解社会、普通人的情怀和作家的本领。“中国的作家正处于历史发展的最好时期,我们应该更加努力,用更优秀的文学作品回馈伟大的时代。”何建明说。


责任编辑:Tia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首届杨万里诗歌奖评选活动征稿启事
  2. 《穿越诗歌的星空——60位中法诗人双语诗选》出版
  3. 村里的诗人:一个40多岁农民回到老家 写诗、种地,照顾年迈父母
  4. 带动一批诗人共同加入!海宁这位文化特派员,要把诗歌写在乡村大地上
  5. 每日好诗第426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6. 每日好诗第426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7. 第422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8. 第五届“巴山夜雨诗歌奖”征集活动启事
  9. 2024“春天送你一首诗”征集选 |第十二辑
  10. 诗写云南 宁醉毋醒
  1. 每日好诗第425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2. 第422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3. 久违了,携着泥土香的诗——与农民诗人田间布衣一席谈
  4. 每日好诗第425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5. 诗意浓浓!文艺大咖齐聚鼓浪屿……
  6. 第七届中国(海宁)·徐志摩诗歌奖征集启事
  7. 2024“春天送你一首诗”征集选 |第十一辑
  8. “爱中华 爱家乡”2024中国农民诗会征集启事
  9.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10. 《诗刊》2023年度陈子昂诗歌奖揭晓
  1. 第七届中国(海宁)·徐志摩诗歌奖征集启事
  2. 谢有顺:母亲的酒事
  3. 中国作协召开党纪学习教育动员部署会暨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
  4. 每日好诗第422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5. 每日好诗第423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6. 东京梦华·《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征稿启事
  7. 张宏森:聚焦出作品出人才 为建设文化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8. 每日好诗第42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9. 一路高铁一路诗——赣鄱春韵火车诗会在江西举行
  10. 第419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6.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7.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8.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9.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